“00后”傳承人讓上海豆制品“中華老字號”獲新生

“00后”傳承人讓上海豆制品企業唯一“中華老字號”獲新生
堅守傳統手藝,釀出“時間新味”
去倫敦攻讀哲學系本科的趙鶴鳴,在留學生涯的第三個年頭,做了個令人有些意外的決定:回青浦做豆腐。
他是滬上唯一豆制品“中華老字號”——趙家香干的傳人。這個品牌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年,經營規模不曾大范圍擴張,在業內名氣卻很響。
靠家人賣豆腐養大的趙鶴鳴,接過第五代接力棒。有“玩心”的新一代傳承人,結合市場潮流趨勢,將豆制品融入咖啡文化,以甜品、拉面等方式呈現,在傳統與潮流的對撞中,釀出新的時間之味。
位於金澤鎮的瑞蘭豆坊,吸引著青浦本地人。有人驅車20分鐘趕來,在古鎮的悠然氛圍中,品嘗用豆制品精心制作的甜品,臨走時還不忘帶上幾份店內售賣的趙家香干。
這是趙鶴鳴開出的第三家小店。傳承數代的趙家香干,最初店內制作的豆腐干便與鎮上其他同類產品在外形、味道上有所不同,塊型小巧、帶醬色,還略有香甜味。
這塊本土老招牌能延續至今,其中的訣竅歸結起來便是兩個字——專注。家族中的四代“男版豆腐西施”心無旁騖,僅專注於白豆腐干、茶豆腐干、油泡、素雞四款經典產品,堅守在一方小小的豆腐鋪子中,探索手作的溫度。
90℃的漿桶前,老師傅們手持鐵勺反復攪動,通過觸感判斷豆花成熟度,這份“隻可意會”的經驗,正是趙家豆腐干保持彈潤口感的秘訣。
“盡管已步入工廠化生產階段,但像點鹵這樣的關鍵工序,依舊交由人工操作。我的父輩祖輩不盲目追求擴大生產規模,他們更願意像普通工人一樣,扎根在自己的廠子裡,事無巨細,親力親為。”趙鶴鳴說。
這份質朴的理念,讓趙家香干名聲日漸響亮。2000年5月,“趙家香干”獲上海農委組織評選的“滬郊百寶”稱號。2001年10月上海APEC會議期間,它是各國領導人品嘗的上海土特產。2007年,有著百年歷史的趙家香干店,被評定為“中華老字號”,成為上海豆制品企業當中唯一的“中華老字號”。
在瑞蘭豆坊,琳琅滿目的甜品、飲品等幾乎都圍繞著最原始的食材黃豆展開。這些頗有創意的產品都出自趙鶴鳴的構想。他是咖啡手沖技藝愛好者,在倫敦求學期間,曾在咖啡店兼職並取經。但世代相傳的豆腐生意,仍縈繞在他的心頭。
“我幾乎是在廠裡面長大,那時候最愛的一件事,就是跑到豆渣房,抓一把豆渣往嘴裡塞,一個人咂摸著,回味無窮。”幾年前,自家廠房分遷到練塘、嘉善兩地。在金澤長大的趙鶴鳴始終希望,將這份當地生長出來的味道,再度帶回熟悉的地方。“由於搬遷過渡期間暫停生產等因素,家裡生意受到影響,所以我決定暫時停下學業,回鄉出一把力。”
結合對西式甜品的研究,趙鶴鳴決定嘗試將傳統豆制品融入甜品。
他一頭扎進廚房,從原料的精挑細選,到口味的反復調試,打磨每一個環節,目前已推出三四十款符合年輕消費者偏好的產品。陳皮豆腐布朗尼就是店內熱銷款之一。布朗尼是典型的西式點心,單吃稍顯膩口,加入了陳皮后,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甜膩之感,再跟豆腐結合,又顯口感醇厚。還有收到主流電商“邀請函”的龍井豆乳,依托家族工藝制成的豆乳,融入龍井茶粉和適量白糖,醇厚絲滑而不膩。
“研發甜品與制作豆干,關鍵都是兩個字——專注。”趙鶴鳴說,店面雖規模不大,對供應商的要求卻一點不低。比如,究竟是選用蒸青還是炒青茶葉磨制茶粉。“在與豆乳熬煮融合的每一個環節,我都會像父輩當年做豆腐那樣,實時監測口味變化,確保口味的一致性。”
隨著“老字號”獲新生,店鋪生意走上正軌,趙鶴鳴將再度啟程,赴倫敦繼續未竟的學業。盡管地理上的距離會拉遠,他腦海裡對於豆制品的創意仍在繼續。此前赴日考察學習期間,當地用豆渣制作曲奇餅干等一系列創新產品,讓他大開眼界,收獲頗豐。“這些新奇的創意為我們打開了新思路,未來我們也會開啟更多嘗試,讓黃豆有更多新的表達。”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束涵 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