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先鋒者計劃”推出首個項目

超前布局生物混合機器人 引導上海科學家跨學科合作

2025年05月28日08:22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你聽說過“生物混合機器人”嗎?

這是一種將生命系統與機電系統有機融合的機器人形態,兼具高能量轉換效率、強適應性、自我修復功能、環境交互功能等生物特性和高精度控制、復雜任務執行能力、可批量制造等機電優勢,是機器人未來發展的新范式。近日,上海市科委發布“先鋒者計劃”(生物混合機器人主題)項目申報指南,引起很多科研人員的關注。

“多學科與前沿技術交叉,是這個項目的最大特點。”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葉海峰說,“據了解,很多高校科研人員想通過跨學科合作申報這個項目,競爭會非常激烈。”

“先鋒者計劃”生物混合機器人主題的設立,源於市科委建立的全球前沿科技動態掃描機制。相關研究團隊發現,美國、以色列、日本和新加坡等國家的多所高校在研究生物混合機器人。為引導上海科學家探索這一前沿交叉領域,定位於早期技術篩選和概念驗証的“先鋒者計劃”應時而生。

掃描全球前沿科技

市科委介紹,“先鋒者計劃”將不定期遴選主題並發布項目申報指南,生物混合機器人是這項計劃的首個主題。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的吳文偉博士說,近年來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一種新趨勢——技術生命周期變短,技術突破頻率加快,技術復雜度增大,導致技術發展存在高度不確定性,節奏較慢的傳統科研模式已難以適應這種趨勢。因此,有必要在科技項目布局中採取加速試錯、動態優化的策略,分散布局高風險高回報項目,主動應對未來技術的不確定性。

生物混合機器人就是一個研發風險高,但有很大應用潛力的技術方向。全球前沿科技動態掃描顯示:在美國,哈佛大學和埃默裡大學利用人類心臟細胞制造出生物混合機器魚,其肌肉收縮強度、肌肉協調性和游泳速度隨心肌細胞的成熟而提升,最終達到與野生斑馬魚相近的性能水平﹔在日本,東京大學和早稻田大學開發出含有肌肉纖維的生物混合機械手,它受電流刺激后可抓取、移動物體並做出復雜手勢﹔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制的“半機械蟑螂”已用於地震救援。它們是經過改造的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攜帶熱成像相機、導航傳感器和無線通信設備,能進入廢墟縫隙搜尋被困者。 下轉 3版

(上接第1版)基於全球掃描,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認為,生物混合機器人具有變革性,未來有望應用於工業制造、醫學診斷與治療、災害救援、未知地形探索、環境污染治理等領域,可開展前瞻性立項布局。

“這個專項的執行期限是一年,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100萬元,根據裡程碑節點驗收情況分批撥付,體現了加速試錯、動態優化的特點。”吳文偉說。

組建學科交叉團隊

在流程設計上,“先鋒者計劃”也有創新之處。它的項目征集時間長達6個月,根據項目申報情況每1—2個月組織一次評審和立項,讓科研人員有充足的時間准備,組建申報項目的學科交叉團隊。在項目評審上,採用“摘要篩選+會議評審”方式。為減輕申請者負擔,摘要篇幅限定在5頁,要求凸顯應用場景和創新亮點。

作為參與項目策劃的科學家,葉海峰回憶:“今年春節假期剛過完,我就接到電話,通知我當天晚上6點到市科委開會,討論生物混合機器人。”此后,他作為論壇主席,負責籌備了2025浦江創新論壇·前沿與交叉創新專題論壇“生物混合機器人”專場。論壇邀請到全國各地的多位相關領域科學家以及產業界、投資界人士,通過研討,明確了“先鋒者計劃”(生物混合機器人主題)項目申報指南的基礎內容。

這份項目指南規定,生物混合機器人應滿足三個條件:由生物組件(組織、器官、微生物等)與非生物組件(機電系統、合成材料等)融合形成的智能系統﹔包含傳感器、處理器和執行器等基本功能單元﹔具備自主或半自主的環境交互功能。

指南設立兩個專題方向,包含活體組織驅動的機器人、生物器官增強的機器人、半生物半機器人、微生物或細胞機器人以及多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課題。

推動跨學科合作

近年來,葉海峰團隊找到光遺傳學這個接口,將光控系統與電子軟件工程技術結合,開發出一種通過智能手機無線遠程調控“光控定制細胞”基因表達的裝置。在糖尿病小鼠實驗中,他們用手機App調控“光控定制細胞”表達胰島素,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華東師范大學副研究員管寧子正在研制一種“特工益生菌”,有望治療代謝性疾病。益生菌通過口服進入人體后,80%以上會被胃酸殺死,如何保護它們活著進入腸道,並在蠕動的腸道內定植較長時間?劉盡堯團隊研制的納米材料可制成微生物“防護服”。這種非生物組件與益生菌融合后,有望開發成口服型智能活體藥物,讓穿上“防護服”的“特工益生菌”既能防御胃酸攻擊,又能在腸道定植,通過精准控制藥物釋放,實現對代謝性疾病的長期有效控制。

在“先鋒者計劃”的推動下,這種正在醞釀的跨學科合作還有很多。吳文偉介紹,生物混合機器人領域涉及生命科學、控制學、微機電系統、微納加工技術、人工智能、新興材料等多個學科與前沿技術,通過前瞻性立項布局,可以激發這些學科專家的合作積極性,引導他們探索前沿交叉新范式。研發出原型產品后,這些項目成果將接受技術可行性、市場可行性驗証,為培育未來產業奠定基礎。

(責編:龔莎、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