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恐龍國辦最大恐龍展,118條龍齊聚上海,“中華第一龍”首次出館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約80件、命名恐龍新種的模式標本42件、登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和《自然》的標本13件……國內以恐龍化石為收藏展示特色的標本館、博物館紛紛打開庫房,一大批科研價值極高、從未走出研究機構的珍貴標本,來到上海與觀眾見面。
“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今天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幕,5月31日起對公眾開放。本次大展匯聚了全國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場館的118件代表性恐龍標本和重要模型,用中國恐龍珍品標本講述整個恐龍家族的生存演化故事,以及中國三代恐龍研究者的科學發現和研究故事。
“這是史上最大恐龍展。”成都理工大學教授、重慶自然博物館原館長歐陽輝在微信朋友圈裡寫道。
“中國第一龍”首次“出館”
如果說底層是凝固地球演化的史詩,恐龍就是中生代最壯麗的詩行。全球已發現的恐龍約1000多種,中國恐龍超350種,位居全球第一。本次展覽以時間為軸薈萃眾多化石珍品,展開一場跨越億年的壯麗遠征。
走進展廳,就能看到被譽為“中國第一龍”的許氏祿豐龍。它是第一種由中國人發現、挖掘、研究、命名、裝架並展出的恐龍。電影《無問西東》中也講述了楊鐘健先生在戰火紛飛中將祿豐龍帶回西南聯大,為學生授課的畫面。它長期深藏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標本館內。這次中國恐龍大展,是它31年來第一次走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古動物館對公眾展出。
許氏祿豐龍
永川龍是中國巨型獸腳類恐龍的代表,有上游永川龍、和平永川龍和巨型永川龍三個物種。蒞臨本次大展的是重慶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上游永川龍和自貢恐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和平永川龍。“永川龍不僅個體巨大,並且化石保存很完整,是亞洲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巨型肉食性恐龍,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恐龍的整體形象,因此發現時引起了轟動。”
還記得自博館裡總是帶給人驚嚇的竊蛋龍模型嗎?這次來了個“大家伙”——體長8米、身高5.5米的二連竊蛋龍。二連竊蛋龍具有大量似鳥特征,這說明在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中,不同恐龍類群的特征演化模式和潛在的發育機制是不同的,這更增加了鳥類起源的復雜性。
恐龍命名有講究、樂趣多
許氏祿豐龍、赫氏近鳥龍、長臂混元龍、太白華陽龍、凌源中華鳥龍……恐龍命名裡藏著發現人、發現地、發現狀態等各種信息密碼,有的命名是為了紀念某人、有的命名也頗為搞笑。
許氏祿豐龍由中國第一代古脊椎動物學家卞美年、楊鐘健等人於1938年在考察雲南祿豐地層時發現,祿豐即為發現地。那為何不叫楊氏祿豐龍呢?原來,許氏是為了紀念楊鐘健在德國留學時的導師許耐教授。
難逃泥潭龍?看到玻璃展櫃上名牌的游客難免發出疑問。上海科技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何鑫介紹,這是在新疆准噶爾盆地發現的一種草食性恐龍,身形瘦小。發現它們的化石呈現出它們陷入大型恐龍踩出的腳印泥潭溺亡的狀態,因此得名。這隻“深陷泥潭”的恐龍為古生物學家提供很多發現,比如它們隻有4根手指,第五指(小拇指)早已不見。
太白華陽龍的“太白”自然是為紀念詩仙李白,赫氏近鳥龍的“赫氏”是為紀念和達芬奇齊名的英國著名博物學家赫胥黎,他是最早提出鳥可能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人,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証明了這一點。
恐龍配套活動陸續開放
自貢恐龍博物館是全球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去年底,倪閩景帶隊拜訪這家博物館,借到了20多件精品,包括體長22米的合川馬門溪龍和體長20米的天府峨眉龍。它們都屬於蜥腳類恐龍,是這類恐龍巨型化發展的重要代表。
展覽期間,主辦方將陸續推出多項配套活動,持續挖掘展覽深度,提升公眾參與度。展覽將特別設立“內蒙周”“自貢周”“祿豐周”等省市主題周,集中展示各地代表性恐龍標本與地域文化,打造“恐龍+文化”的融合體驗。展覽還將舉辦“國際恐龍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古生物學與博物館領域權威專家,共同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及恐龍科普。面向青少年群體,展覽同步推出“綠螺講堂”與系列科學教育工作坊,呈現融合科學性、文化性與互動性的科普展覽。此外,展覽期間還將推出“科創校長空間站”恐龍專場活動,並依托上海自然博物館影院持續開展“恐龍主題4D電影展映”,通過多元形式延伸展覽內涵,進一步豐富觀眾體驗、擴大科學傳播影響力,為恐龍迷和大眾奉獻一道中國恐龍科普大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