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120歲復旦再添文化新地標!“一源六館”向社會開放

2025年05月22日17:05 | 來源:上海發布
小字號

原標題:【探索】120歲復旦再添文化新地標!“一源六館”啟用並向社會開放→

楊浦區新聞辦介紹,在迎來建校120周年之際,復旦大學再添文化新地標。作為第八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的“復旦源”日前正式揭幕,以校園內相輝堂草坪為中心包括校史館、科技成果館、博物館、藝術館、校友館、特藏檔案館在內的“一源六館”正式啟用並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參觀。伴隨著“一源六館”的開放,一系列重磅文化展覽及學術活動也面向公眾同步推出。詳見↓

珍稀史料、重磅展覽悉數推出

何為“復旦源”?它坐落於復旦大學邯鄲校區最西側。

1918年,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李登輝先生向社會募資並於1922年建成了復旦大學江灣校舍,史稱“江灣校址”,即今日邯鄲路校區相輝堂大草坪四周區域。此后歷經百年,這片建筑群成為校園內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被認為是復旦精神的溯源地。

2023年,“復旦源”歷史建筑群入選第八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當年年底,復旦大學就正式啟動“復旦源”教育歷史文化遺存區域的活化煥新與功能化建設。

煥新的“一源六館”與國內頂尖博物館、藝術館合作,集聚了上海優勢文化資源,同時也融入了復旦大學學科建設發展的重要成就,形成城市與大學文化軟實力的疊加效應。

校史館新館中,復旦120年發展歷程中的珍稀史料展示了中國高校教育救國、開拓創新、自立自強的奮斗歷程。展品以“教育報國、自立自強”為主線, 有存世最早的復旦文憑、載有陳寅恪和竺可楨成績的《考試等第名冊》、毛主席親筆題寫的校名手跡復制件以及我國第一支醫用封閉式熱電子X光管實物等一批鎮館之寶。

毛主席為復旦大學題字

復旦公學《考試等第名冊》(1908年)載有歷史學家陳寅恪、氣象學家竺可楨的考試成績:“陳寅恪九十四分六,竺可楨八十六分六”。

100號相伯堂則是博物館,開幕展覽“多元一體:中華文明溯源展” 利用考古發掘成果展示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歷史脈絡及其燦爛成就,讓公眾充分感受中華文明之美,增強文化自信﹔藝術館依托哲學學院和藝術研究院等院系,致力於打造學術、藝術融通的文化中心。開幕展“日月復光華”邀請觀眾沉浸朱東潤先生書法的金石風骨,感受王蘧常先生章草的浩然之氣。

校友館前身則為1922年落成的“奕住堂”,是展示校友工作與校友成就,促進校友交流合作並承載校園文化傳播與創新的綜合空間,除了展覽之外,還有不同規模的會議室和沙龍休閑區,包括咖啡吧和茶室,供校友來訪和活動之用。

特藏檔案館收藏來自建校以來的豐富檔案資源,包括書畫、名人手稿、名人手札、珍貴書刊等,真實記載了幾代復旦人坎坷辦學、發憤圖強的歷史,也蘊含著豐富的學校文化和傳統。

科技成果館則展示了極宏觀到極微觀的基礎研究創新,從信息技術到人工智能,從生命健康到科學裝置的重大技術突破,生動詮釋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學家精神。

打破圍牆,構建五維育人新空間

據介紹,優質資源不僅向校內學生開放,即日起也通過“復旦源”小程序面向社會公眾定額開放每日預約參觀。未來,“一源六館”還將研發面向全市乃至全國中小學校的研學課程組合。“一源六館”將成為校史育人、文化育人、藝術美育、榜樣育人以及創新教育的五維育人新空間。

為給觀眾帶來更加好的參觀體驗,每個場館均配備了一定的志願講解隊伍。講解成員面向全校招募,學生來自不同專業,為參觀增添互動性。

資料:楊浦區新聞辦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