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校內外如何協同共育?來看嘉定區的思考和實踐

5月21日,由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指導,嘉定區教育局主辦的2025年第六屆嘉定區青少年科創教育研討會暨嘉定區青少年科技節啟動儀式在上海師范大學附屬第五嘉定實驗學校舉行。
活動以“AI智驅教育融合——青少年人工智能校內外協同共育”為主題,現場匯聚了長三角聯盟校、全區中小學校長、師生代表、科技教育工作者和企業代表近500人,共同探討新時代科創教育發展路徑。上海市教委體衛藝科處處長陳華,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陸曄,嘉定區教育局局長管文潔、副局長王冰清,嘉定區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秘書長林冬敏出席活動。
管文潔指出,AI時代創新人才培養,需敏銳洞察教育變革契機,更需打造跨越邊界的協同育人新范式。嘉定以科創集散地為樞紐,鏈接區域內外優質科創教育資源,以創新素養培育為抓手,構建“四優化”創新人才培育范式:優化科創集散地培育功能,優化線上線下融合培養機制,優化創新人才貫通式培育方式,優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在人工智能時代,要直面社會轉型挑戰,以研究方式攻克新問題新困惑,深化校內外協同創新,保持AI賦能教育變革的初心,讓協同突破成長邊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與創新思維培養。正如一名嘉定一中學生所言:“未來的邊界,由今天的想象定義。”
研討會上,江蘇省昆山開發區青陽港學校黨總支書記沙夕崗、嘉定區第一中學校長李元、上海師范大學附屬第五嘉定實驗學校校長陳勇,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蔡艷,分別作了微報告。從不同角度分享了校內外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空間探索以及科研機構助力人工智能教育的實踐經驗,為構建AI教育資源共享“生態圈”提供了多元思路。
中科院上海實驗學校師生現場展示的微課《十八世紀的斜杠青年-AI智能體設計》,以十八世紀人物為靈感,融合歷史與科技,設計跨學科AI智能體項目,將史料分析轉化為技術實踐,在沉浸式探索中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與知識遷移能力﹔普通小學白銀路分校情景劇《白鴿AI小分隊-胡圖圖的地鐵奇遇》則以《AI小劇場》短視頻欄目中“集教授”與“小科”的AI探險為背景,通過趣味劇情展現AI技術在軌道交通中的安全監測與客流預測應用,傳遞“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活動現場,為“小小CXO”系列活動之首屆AI講解領航員選拔賽十佳選手授証,為區科學教育示范校、區科學教育實驗校、區科學教育實驗園授牌,並舉行了嘉定區科學教育中心組聘任儀式,進一步夯實科創教育人才基礎。同時,嘉定區青少年科技節正式啟動,通過搭建多元展示平台,激發青少年創新潛能。
分會場課程研討同步進行,上海師范大學附屬第五嘉定實驗學校與嘉定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科創集散地)分別帶來公開課《我的校園氣象站》和《超時空救援——拯救沃拉星》。課程聚焦生活化場景與沉浸式任務設計,展現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多元路徑與實踐探索。華東師范大學教師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寶敏,徐匯區教育學院中學信息科技學科教研員、信息中心主任袁文錚,以及奉賢區小學信息科技及人工智能教研員張華,在專家點評中對課程的前瞻性與實踐性給予了高度評價,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對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與創新能力的關鍵作用。
場外,區青少年科技節展示互動活動也同步展開,學校代表與受邀企業攜多項目精彩亮相,覆蓋創意設計、智能制造、科學探究等多個領域。其中,參展科技教育企業展出的“天工”機器人等前沿科技成果,吸引大量觀眾駐足體驗,充分彰顯了嘉定區青少年科創的蓬勃活力與多元合作成果。
嘉定區始終以“科技+教育”雙核驅動,深化“擎”綜合課程體系,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全學段覆蓋。依托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區域通過共建聯盟、資源共享、協同教研等形式,構建起“課程-實踐-評價”一體化育人生態。此次研討會不僅是對區域科創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對校內外協同育人機制的深度探索,為新時代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思路、新范式。
未來,嘉定區將持續整合政府、高校、企業及社會資源,完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鏈,助力更多青少年在科技創新中實現夢想,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教育力量。
(來源:嘉定教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