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洋山北側,將建成上海港最大單體自動化碼頭

小洋山北側再造一個洋山港區
將建成上海港最大單體自動化碼頭,服務江海聯運、沿海支線等
6100米新岸線將比南側洋山一、二、三期碼頭的岸線加在一起還長,設計年通過能力1160萬標准箱,西1區預計明年年底建成
進入5月,小洋山北作業區項目迎來新進展,西1區陸域吹填工作完成,碼頭建設正式開工。站在高處看去,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小洋山北側已經“吹”出了一塊土地。未來,小洋山北側這片區域將建成上海港最大的單體自動化碼頭,也是新一代智能化集裝箱碼頭和生態綠色港區。
2024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150.63萬標准箱,成為全球首個集裝箱年吞吐量超過5000萬標准箱的世界大港,已連續15年排名世界第一。
小洋山北作業區建成后,將為上海港帶來6100米的新岸線,其中集裝箱碼頭岸線長5500米,包含7個7萬噸級和15個2萬噸級集裝箱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1160萬標准箱。該項目將採用最新的自動化碼頭技術,為上海港以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打開全新空間。
“未來,小洋山北作業區可服務於江海聯運、沿海支線和近洋航線,在發揮長江、內河、沿海水運優勢的同時,緩解上海市陸路運輸的緊張局面,提高節能、綠色、環保運輸水平,進一步鞏固上海港全球集裝箱吞吐量第一的地位。”上港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6100米的新岸線是什麼概念?上港集團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吳慶飛介紹,小洋山北側的岸線比南側洋山一、二、三期碼頭的岸線加在一起還長,相當於再造一個洋山港區。
“小洋山北作業區項目是一次立項的,從投資額和岸線長度來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水運工程之一,涉及的圍填海渣土達1億立方米。”吳慶飛說,截至2024年年底,小洋山北作業區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60余億元,2025年度計劃完成投資超40億元。
由於工程量巨大,小洋山北作業區項目從西到東又被劃分為西1區、西2區、中區、東區四個部分,並採取“整體立項、連續建設、逐段運營”方案。
目前,西1區建設進度最快,預計將於明年年底建成,隨后開展驗收和試運行工作﹔西2區陸域吹填工作預計今年年內完成50%左右﹔東區今年將啟動東護岸、東接岸建設﹔中區則因為涉及海底液化天然氣管線的遷移,需等遷移工作結束,目前仍處於前期准備階段。
上港集團工程指揮部工程管理部副經理倪立土介紹,小洋山北側沒有天然屏障,受冬季寒潮和東北風天氣影響,現場風浪較大,常有數米高的大浪。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單月有效施工期僅有10天。為此,小洋山北作業區項目在圍填海建設碼頭堆場的同時,將同步在海上建設一個平行於碼頭的、7500米長的防波堤。
“防波堤建成后將改善現場施工環境,並成為未來小洋山北作業區碼頭的一道屏障。”倪立土說,在建造防波堤時,項目團隊創新採用了“大圓桶”作為防波堤的基礎,這也是桶式基礎裝置首次在外海碼頭和駁岸結構中應用。
“大圓桶”預制高度超過30米,總重超過5000噸。其下部是個橢圓形的柱體,上部則是中空牆體的設計,並且牆上有消浪孔和魚礁孔,方便小魚自由穿行。
如果採用過去拋石建防波堤的方案,就需要在海裡堆填一座小山,這在大風浪的條件下不僅難度較大,而且需要的資源也更多,最底下的拋石寬度要達到200米。現在採用桶式基礎裝置,隻需佔海40米,並且中空的設計使海洋生態不會被人造的防波堤分割開。
記者了解到,在工程項目緊鑼密鼓推進的同時,相關方面正在研究小洋山南北兩側整體一體化運營方案。“這是一個需要多部門聯合研究的重大課題,通過資源的統籌和聯動,將實現1+1大於2的效果。”上港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王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