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摸家底”發現1個新物種

2025年04月24日15:49 |
小字號

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做客“民生訪談”

“摸家底”發現1個新物種

■截至目前,調查已發現1個新物種——上海膝角隱翅虫,還發現了149個新記錄,包括大型真菌10種、高等植物17種、昆虫122種

上海在2023年啟動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這次上海史上規模最大的“摸家底”進展如何?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晏波昨天做客“2025上海民生訪談”時表示,截至目前,調查已發現1個新物種——上海膝角隱翅虫,還發現了149個新記錄,包括大型真菌10種、高等植物17種、昆虫122種。

環境改善人人參與

上海膝角隱翅虫是昆虫學歷史上首個發現於崇明島的物種,對於探索崇明島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膝角隱翅虫屬於鞘翅目隱翅虫科,是一類喜歡生活在濕地附近的小型甲虫,體長大多不到1厘米,全世界已知146種,中國已知6種。

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是推動生物多樣性的要素之一。

比如在鬆江區小昆山鎮發現的附生苔類植物,經鑒定為東方疣鱗苔,這是繼上海在大金山島首次記錄到東方疣鱗苔后,在上海本土的第二次記錄。東方疣鱗苔對環境空氣質量極其敏感,如果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較高,便難以存活。東方疣鱗苔在上海“扎根”,反映了上海空氣質量和生態系統的積極變化。

又比如在嘉定區瀏翔公路以東的婁塘河段發現的小口小鰾鮈,是該魚類在上海的首次記錄。小口小鰾鮈對水質要求較高,繁殖能力較弱,原本在太湖及附屬水體均有分布。它在上海出現,說明長江禁漁措施和嘉定區每年開展的增殖放流活動為它創造了更大的繁衍生息空間,隨著種群的擴大需要新的棲息空間,因此隨河流分布到了下游的上海嘉定水系。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

晏波對參與本次上海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的4000余名社會各界人士表示了感謝,還專門表揚了上海的中小學生。在崇明島的昆虫調查中,一位中學生發現了上海昆虫新記錄4種、中國昆虫新記錄1種,體現了上海公眾自然教育的顯著成效與重要作用。

PM2.5臭氧協同控制

2024年,上海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8.5%,較十年前提升11.5%﹔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28.4微克/立方米,較十年前下降45.4%。

晏波指出,移動源對上海PM2.5污染的貢獻率在持續提升,已成為上海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

知道污染從何而來,方能對症下藥。上海本地大氣污染源主要包括移動源、固定源、揚塵源、社會面源這四個方面。

通過對PM2.5污染進行源解析,發現產生PM2.5的主要“原料”之一是氮氧化物,移動源是氮氧化物的排放大戶,排放量佔總量的八成以上。

進一步分析,移動源中,國四柴油貨車和國二非道路移動機械是排放氮氧化物的“主力”。因此,上海去年推出了國四柴油貨車和國二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更新政策,淘汰了國四柴油車1.1萬輛、國二非道路移動機械2000多輛,預計減少氮氧化物排放2100噸。

隨著大氣環境治理的持續深入,PM2.5在所有污染物中“一家獨大”的日子已過去,在防止其“反扑”的同時,臭氧等污染物的問題開始突出。

臭氧的主要“原料”除了氮氧化物,還有揮發性有機物。工業源對上海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的貢獻率超過了50%。

因此,上海對2000余家重點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設施運行效果進行了全面檢查評估,推動問題設施的改造升級和更新,並對排放量前五十位的企業制定了“一企一策”減排措施,還推動120家企業使用揮發性有機物含量更低的原輔料產品。

公開禁設點位“排雷”

餐飲環評前置審批取消,但開設餐飲店的選址要求沒有改變。沒了審批部門“把關”,一些經營者沒有做足功課就選店、裝修,開業后才知道根本開不了店,傻了眼。

審批取消,但營商服務還在。上海生態環境部門已協同各區梳理出6萬多個“禁設點位”,幫助經營者“排雷”。

目前,這些餐飲企業禁設點位已接入“一網通辦”平台,商家或居民可搜索“餐飲服務項目選址生態環境風險提示服務”,輸入地址,便可知曉其合規性。

晏波介紹,今年截至目前,經市場監管部門審批核發食品經營許可証的1.5萬余家餐飲企業,隻有9家涉及違規選址問題。

在日常監管方面,上海餐飲企業數量眾多,傳統的監管方式依賴人力巡查和事后處理,存在一些弊端。以餐飲企業油煙淨化設施清洗維護為例,國家和上海有關法律法規都對清洗維護提出了明確要求,而現狀是,餐飲單位油煙淨化設施清洗不及時且監督執法力量不足、效率低。

針對這一問題,去年上海生態環境部門建立了信息平台,目前已有1.3萬家餐飲企業按要求定期上傳油煙淨化設施清洗維護記錄,這些企業用自覺守法合規贏得社會信任,成為低風險單位,監管部門對其“無事不擾”。對於未按時上傳的餐飲企業,系統將推送提示信息至執法部門,作為現場檢查重點對象。

目前,監管部門正在加快推進所有餐飲企業使用這一平台。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陳璽撼)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