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浦東城市更新持續推進

“吾伲總算盼到這個好日子!”近期,隨著新場鎮城中村改造簽約完成,對於住在朝暉新村幾十年小梁薄板房子的老朱來說,多年來想改善居住環境的意願也終於落地。
近年來,浦東新區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續推進兩舊一村改造,城市更新取得明顯成效,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今年,浦東聚焦綜合區域整體煥新、人居環境品質提升、公共空間設施優化、歷史風貌魅力重塑、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商業商務活力再造六大行動,計劃啟動城中村改造項目3個,實施規劃拔點點位不少於6個,新增受益居民1.5萬戶﹔全面實施小梁薄板不成套職工住宅改造,全年新增受益居民不少於1403戶。
探索新路徑拓展新空間
據了解,從2014年至2016年,新區認定城中村項目15個,涉及完成改造受益居民1.3萬戶。2022年啟動兩舊一村改造以來,新區加快推進城中村整體改造進程,完成本輪城中村整體改造項目認定8個。
浦東新區城市更新中心副主任方之瑋介紹,這8個項目中,北蔡的中界村、楊橋村項目,北蔡的聯勤村、南新村項目,唐鎮小灣村項目等項目已完成簽約或部分完成簽約,今年則計劃啟動合慶老集鎮南社區、航頭航南社區航東鶴鳴村和書院桃園村3個項目。
與此同時,新區也正有序推進城中村規劃拔點和整治提升,全面啟動小梁薄板不成套職工住宅改造。截至2024年底,總計7萬余戶中已有3.1萬戶受益,佔總量的44%。2025年將重點推進3個整體改造項目,並繼續用好規劃拔點和整治提升等多種方式,計劃新增受益居民1.5萬戶。
面對改造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點堵點,新區堅持分類施策,積極用好政策創新“關鍵一招”,實現了5項全市首創:首個城中村改造項目發行政府專項債﹔首個獲批城中村專項借款﹔首個城中村改造點狀征收路徑探索﹔首個通過“征地不轉性”拔點改造案例﹔首個全流程舊住房成套改造規范性文件。
“北蔡聯勤南新城中村改造項目專項債為上海市首個由國家發改委審核通過的項目,拓寬城中村改造融資渠道。唐鎮小灣村城中村改造項目獲批全市首個城中村專項借款,方便城中村改造前期所需資金的融資,減輕了企業的融資壓力。”方之瑋介紹,通過制定《浦東新區不成套職工住宅更新改造實施細則》,形成的全流程標准化模板,在洋涇街道海防新村、高橋鎮慈善街等項目試點成功。
同時,兩舊一村改造也將為城市發展拓展新空間。合慶老集鎮改造將打破南北發展瓶頸,釋放產業用地空間,為鎮域經濟注入新動能。航頭鎮城中村將通過改造優化用地布局,新增公共服務設施與多樣化住宅供給,打造“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現代化城鎮樣板。書院桃園村項目則將傳承書院歷史文化,結合自然資源稟賦,打造宜業、宜游、宜居的產城融合社區,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小區整新重煥新生
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新區在推進城市更新中,努力打造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基層社區。
東明路街道三林苑居民區建成已有近30年,小區內道路、綠化、休閑長廊等公共設施早已老化破損,居民樓樓道、牆面等也愈發陳舊。在小區整新中,圍牆、各處門頭、景觀草坪、停車空間等也均得到重新設計規劃﹔根據用途分別鋪設柏油或地磚,平整又干淨,居民出行不再有碎石、積水的困擾﹔綠化帶融洽地嵌入周邊環境,居民自主設計的綠化小景得以保留,綠化品質顯著提升……還同步進行了雨污水分流工程與電梯加裝工程。
整新后的三林苑面貌一新。同時,社區配套設施完善、生活環境宜居、社區治理機制健全的三大特色,也使其作為首批全國完整社區建設試點綜合成果,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城市建設博覽會上得以展示。
據新區建交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新區納入財力補貼范圍進行修繕的舊住房總量為3680萬平方米+X,包括直管公房、系統公房、售后房以及2005年底前建成的動遷房,其中X為動態庫,目前約890萬平方米(主要集中在2001-2005年期間竣工的動遷房)。
2016年以來,新區建交委聚焦全周期管理、全要素集成、全方位改造,制定了一系列修繕改造制度文件,優化了舊住房修繕項目建設流程,強化了項目全過程監督和指導,實現前期、過程、長效全流程管理的“浦東精度”。在區域規劃、空間優化、色彩規劃等方面提出全新的工作思路和理念,將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智能快遞櫃、無障礙坡道等安全類、功能類內容納入修繕方案統籌實施﹔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引導居民增強修繕意識,提高修繕工程參與度,打造安居、宜居、樂居的美麗家園。
同時圍繞小陸家嘴、張江、世博、黃浦江沿線等重點區域,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內涵,形成一批城市宜居示范樣本。至“十四五”末基本完成老舊小區本輪修繕,實現直管公房重點全覆蓋,其他一般老舊小區風險防控面上有保障。
老建筑正煥發新活力
張江路上的“張江之尚”項目,前身是張江水泥廠(又稱浦東水泥廠),地處張江副中心核心位置,與“科學之門”雙子塔等遙相呼應。2013年,為響應國家產業升級和環保戰略,張江水泥廠全面停產,之后開啟更新轉型,堅持“保護性更新”,強化“萬米倉”“水泥筒倉”“窯尾塔”等工業遺產的保留和改造。
原為張江水泥廠水泥成品庫的“八聯筒”,近日完成了筒壁斜切施工。在建筑師的創意構思下,“斜切一刀”的巧妙設計,用不規則的形態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建成后將成為文化演藝空間,用來舉辦展覽、活動等,營造體驗式場景,成為園區未來的注意力核心。
作為具有歷史價值的工業遺存項目,“張江之尚”項目既保留水泥廠舊址的歷史記憶,又融合現代化生活文化的配套設施,未來將是有活力、有特色、有趣味、有吸引力的可持續魅力城區,為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數字科技等科創領域的年輕人提供滿足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泛文化空間。
近年來,通過歷史建筑修繕、改造、利用,歷史風貌得以重塑,彰顯城市魅力和溫度。位於浦東大道金橋路路口的上川鐵路舊址,馬路對面的上川地塊已經完成舊區改造,為留住這裡的歷史記憶,滬東新村街道通過城市微更新打造上川鐵路舊址廣場,成為此處別樣的風景。而在不遠處的EAK·天物空間,原先破舊的廠區廠房,通過城市更新的改造,引進新的商業和文化設施,徹底煥發新生,工業美學和時尚生活充分融合,已經成為浦東新網紅地標。
除了成片改造,還有居民家門口的社區微更新,口袋公園、慢行步道、童悅空間等社區周邊的眾多微更新,共同支撐起浦東人民城市人民建新畫卷。(李繼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