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譜寫文明互鑒新篇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今晚落幕

2025年04月09日09:18 |
小字號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今晚落幕,國際交流演出超三成,譜寫文明互鑒新篇

春天的聲音將在世界不斷回響

第40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將於9日晚落下帷幕。這個春天,無論申城劇院還是街頭巷尾,音樂無處不在。在56台主體演出和13項專項主題活動中,國際交流演出項目佔比超30%。音樂節吸引了來自德、法、美、英、日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節目申報。其中有莎拉·布萊曼領銜的音樂劇《日落大道》等引進大戲,也有上音歌劇院和芬蘭薩翁林納歌劇節共同打造的閉幕演出《茶花女》等國際聯合制作項目。

中外藝術家“雙向奔赴”,為觀眾獻上一場又一場難忘的演出,也在一次次用真心換真心的深入合作中碰撞出火花。音樂跨越國界、跨越語言,譜寫出文明交流互鑒的新篇章。在上海、在春天發出的聲音,將在世界、在未來產生源源不斷的回響。

外國藝術家被中國文化“圈粉”

當意大利鋼琴家弗朗切斯科·尼科洛西在“上海之春”彈奏起中國作品《解放區的天》,熟悉的旋律讓現場觀眾鼓起掌,尼科洛西用一隻手彈琴,另一隻手騰出來,指揮起觀眾的掌聲。

今年是中意建交55周年,“春啟樂章·中意和鳴”中意鋼琴作品音樂會上,尼科洛西和鋼琴家解靜嫻在黑白琴鍵上進行了色彩斑斕的對話。在解靜嫻的推薦下,尼科洛西第一次嘗試演奏了兩首中國曲目《解放區的天》和《瀏陽河》,很快被中國作品、中國文化“圈粉”。“我太喜歡《瀏陽河》了,這是一首世界級水准的作品,曲調婉轉優雅,和聲也極為出色,值得被全世界的人們知曉。我想把中國作品帶到意大利,作為我未來音樂會的返場曲。”

去年8月,解靜嫻在意大利海濱之城特拉尼奏響了一場中國鋼琴作曲音樂會。在她看來,中意兩國的音樂有許多共通之處,意大利是歌劇之鄉,歌劇詠嘆調有優美的旋律和對情感的抒發,而中國音樂同樣以旋律性和情感豐富著稱。“音樂是比語言更古老的使者,跨越國界、跨越時空,讓文明交流互鑒。”

今年“上海之春”的舞台上,有7台不同風格的意大利主題音樂會,包括鋼琴、陶笛、爵士樂、管弦樂、民謠、藝術歌曲等形式,中外音樂家彼此切磋,火花四濺。

在“上海之春”第七屆國際手風琴文化藝術周盛典音樂會上,意大利手風琴演奏家皮耶羅·阿德拉尼亞與上海民族樂團嗩吶演奏家胡晨韻的合作點燃了現場。他們選擇以經典嗩吶曲目《百鳥朝鳳》為基底,融入意大利舞曲元素。一位觀眾說:“從未想過嗩吶與手風琴能如此和諧,東方的熱烈與西方的浪漫碰撞,展現了音樂無界的魅力。”

同樣在“上海之春”演繹中國作品的外國藝術家,還有匈牙利國家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家麗塔·拉茨。除了演唱弗朗茨·李斯特的《靜靜的水中玫瑰》《我愛你》等世界名曲,她還唱起了中國作曲家黎英海改編的《小河淌水》和中國作曲家黃自譜寫的藝術歌曲《玫瑰三願》。華麗的嗓音和婉轉的情感表達,讓現場觀眾沉醉。

在上海舉辦音樂會前,麗塔·拉茨還抽空參觀了武康大樓和國際飯店,這兩座地標建筑都由匈牙利籍建筑師拉斯洛·鄔達克設計。探訪中,她時常駐足,凝視建筑的細節,感受鄔達克如何將歐洲古典美學與上海城市肌理彼此融合。“鄔達克先生將生命中最璀璨的創作留在了上海,這些建筑不僅是凝固的藝術,更是文化交融的見証。”

引進來走出去,傳遞中國聲音

今年“上海之春”引進了多部叫好又叫座的音樂劇。日前,音樂劇《呼嘯山庄》在上海文化廣場連演四場,舞台上激情澎湃,11位演員、3位樂師將歌唱、喜劇、偶戲、舞蹈、投影共冶一爐。首演場熱烈的觀眾反饋,讓文化廣場當即加開三樓票區,以饗觀眾。

“在去年的阿姆斯特丹藝術節上,我們聽到《呼嘯山庄》確認到上海演出的消息。太驚喜了!”副導演勞拉·基夫說,“這部全新作品誕生后,曾在歐美等地演出,上海是《呼嘯山庄》亞太巡演的重要一站。”

音樂劇《日落大道》也即將於北外灘友邦大劇院上演,64歲的“月光女神”莎拉·布萊曼將扮演女主角諾瑪。這是莎拉·布萊曼時隔三十年重回音樂劇舞台的作品,舞美也以“博物館級”的考究復刻了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奢華與幻滅。

除了引進熱門大戲,中外聯合制作也打開新局面。上音歌劇院與芬蘭薩翁林納歌劇節聯合制作的歌劇《茶花女》是今年“上海之春”閉幕演出,於4月6日至9日連演四場。在把國際優秀團隊“請進來”、讓聯合制作呈現於國內舞台的同時,日益深入的國際合作也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世界看到、聽到來自上海的藝術品質。

指揮《茶花女》的是芬蘭薩翁林納歌劇節藝術總監馬特維耶夫。這位嚴謹、熱情的“80后”指揮家,在《茶花女》帶妝彩排的中場休息還抓住間隙,向樂池裡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的年輕人叮囑幾處細節。

這是馬特維耶夫第一次跟這支學生樂團合作,年輕人的表現令他連連稱贊:“完全不可想象,這是全部由學生組成的樂團演奏的,他們中的許多人是第一次演奏威爾第的作品。他們充滿活力,富有想象力,渴望學習新事物,對歌劇音樂細膩的變化極其敏感。”

馬特維耶夫帶到上海的,還有歌劇制作、劇院運營、歌劇文化培養方面的經驗。這位1986年出生的指揮家,2014年開始擔任薩翁林納歌劇節藝術總監,一舉把這個歌劇節做成了歐洲“頂流”。每年6月至8月,薩翁林納歌劇節會在建於1475年的奧拉維城堡上演5—6部歌劇,總是一票難求。這個隻有三萬人口的小鎮,每年夏天都能吸引7萬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

去年夏天,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與鋼琴家哈特穆特·霍爾曾在薩翁林納歌劇節上演“中歐藝術歌曲音樂會”,並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舉辦了為期5天的系列中外藝術歌曲大師班。來自芬蘭、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西班牙的學生們踴躍申請大師班,展現出對中國藝術歌曲、中國文化的濃厚熱情。

今年夏天,上音團隊將再赴薩翁林納歌劇節,亮相“中國藝術周”。馬特維耶夫說:“這個舞台不乏中國歌劇的身影,未來,我們會把更多中國歌劇帶到芬蘭。”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吳桐)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