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這個小區修剪樹木 9成業主點頭是怎麼做到的

91.1%業主點頭是怎麼做到的
3月,莘城公寓內十幾棵白玉蘭樹連成一排盛放,是十分少見的社區美景。
但在1800多戶居民看來,今年初春的快樂不止這一個——91.1%的業主點頭,小區20多年未曾大修的樹木開始集中修剪。
消息傳開,很多人直呼“不可思議”,修剪樹木是當下最具挑戰性的社區工作之一,“91.1%”的背后藏著怎樣的破題思路?
修復自治體系
根據《上海市綠化條例》,居住區綠地明確由業主委托的物業管理企業或業主負責養護。居住區內的樹木生長影響居民採光、通風和居住安全,居民提出修剪請求的,養護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組織修剪。
責任很明確,但實際操作是另一回事。尤其是對需要用較高強度來修剪的樹木,業主意見難以統一,業主大會開不起來,就算開起來也通不過。被樹木遮蔽陽光、阻礙通風的居民忍無可忍,隻能找居委會、街鎮、屬地綠化部門等討個“解法”。
可在社區自治機制失靈的情況下,該如何解、誰來解,法律法規沒有給出明確答案。於是,居民隻能反復投訴。
市綠化管理指導站高級工程師鄒福生坦言,各級綠化部門沒有權利替居民做決定,但事實上,現在大量精力花在了協調小區樹木修剪上,尤其是處理各類投訴,這超出了技術指導單位的職責范圍,可不這樣做,居民的合理訴求則很難得到解決。
社區最終還是要自尋出路。
眼下,莘城公寓正被油鋸和登高車作業的轟鳴聲佔據,其中夾雜的幾聲暖心問候引人注意:“離樹遠一點,別被砸到!”居民關心的人是業委會副主任,68歲的焦士峰。小區高大喬木修剪方案通過后,他一直扑在一線。
很難想象,這樣和諧的社區9個月前還是個“爛攤子”。第六屆業委會上任沒多久,就因為前任遺留的工程欠款成了被告。
“這麼多年,高的香樟都碰到五六樓了,是該修剪,可居民不放心把工程交給業委會。”焦士峰表示,新業委會的工作重點就是修復信任。
去年,業委會干了幾件大事:揪出了違規收取停車費的門崗人員、為800多輛電瓶車解決了充電樁問題、給老化電梯進行徹底“體檢”。很快,“業委會總算像樣了”的評價多了起來。
於是,當台風“貝碧嘉”刮倒了幾棵樹、砸到了幾輛車后,業委會覺得,重提樹木修剪的時機到了。最終,業主大會表決,91.1%的業主投了同意票。
“團購”降低成本
召開業主大會征得同意,只是第一關。緊接著是第二關:錢。
多數小區會為了降低修剪成本而選擇“跑量”或“拼單團購”。
“精修一棵樹,大幾百元甚至上千元。我們用‘跑量’和專業養護公司殺價,平均下來350元到380元一棵,包含人工修剪、設備租用、垃圾清運等在內。”金色雅筑業委會副主任張志雲介紹,小區裡2000多棵樹木有近200棵需要進行較大程度的修剪,因此在議價上相對從容。
修剪規模不大或資金短缺的小區並非無路可走,可以通過“跨區”合作來“跑量”。
2023年,一種“團購”模式在新華路街道多個有修剪意願的小區傳開。街道排摸情況后,把有需求的物業公司拼成“採購團”,和綠化養護單位談價,最終把登高作業車加上人工的費用“砍”到每棵200元至650元(按高度分4種規格:6米至10米、10米至15米、15米至20米、20米至25米)。這個“抄底價”讓為錢犯愁的業主們眉頭舒展了開來。
循著類似思路,一些小區還添置和共享起了樹枝粉碎機。在長寧區的華山嘉苑、浦東新區的紫薇和苑,樹枝就地粉碎,產生的碎塊和粉末可以用作樹穴覆蓋物,也可以制成土壤介質“反哺”小區,用來改良土壤。
程家橋街道聽說了粉碎機的好處,發動倡議,讓轄區一家物業公司捐贈了一台,共享給有需要的小區使用。
“登高車租用、垃圾清運,才是開支大頭。”街道城市運行管理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棵大樹常規修剪產生的枝條,通常可在三至五分鐘內粉碎完,即使不能就地循環利用,垃圾清運費也能比以往節省一半以上——原來三四車才能運完的枝條,現在變成一二車就能運完的碎末。目前,在程家橋街道,一輛4.2米車輛的清運費用約1000元/次。
物業管理企業是法定的居住區綠地養護責任方,在“拼單”方面更應發揮作用。
去年,浦東新區在全國首次試點設立以街鎮為基本覆蓋范圍的區域物業聯盟模式,在50個規模化示范區內共享物業聯盟服務,不少物業服務欠缺的小區就搭上了周邊社區修剪樹木的“順風車”。
早點攤開來講
本以為過了前兩關,修剪就順利了,但還有一道難題:修剪方式。
“修剪前相對還好,可隻要啟動修剪,各種意見就來了。”莘城公寓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國炎坦言,很多居民傾向於憑個人主觀的喜惡來判斷樹木修剪得好不好,住在高層或平時不受樹木遮光擋風影響的居民,看到修剪動作稍微大一點,就會說這樣難看,或者說樹會長不好、枯死﹔住在低層或生活受樹木影響的居民,則盯著上樹工,反復叮囑“多修點”。
事實上,修剪樹木是門技術活,並非很多人以為的那般簡單。
以爭議最多的回縮修剪為例,水杉回縮修剪后的高度最低可以到原來高度的三分之二(並且保持5層以上的分枝),但和附近採取常規修剪的水杉一比較,容易被誤認為“砍頭”﹔常綠的香樟採取回縮修剪后,雖然保留了兩三級以上的骨架和部分小枝,但綠意短期內大幅減少讓很多居民無法接受。
金色雅筑居民區黨支部書記李寧說,意見和矛盾其實早就有了,與其到了開始修剪時才爆發,不如在早期就攤開來講,爭取達成共識。為了防止互不相讓的情況發生,還必須找一個懂技術、有公信力的“老娘舅”,在相持不下的時候“一錘定音”。
最近,金色雅筑的居民發現,小區裡很多樹的樹干上都噴了一道紅漆,還挂了塊牌子“待修剪”。好奇的居民跑到居委會詢問,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大樹議會”,有什麼顧慮和建議,相關利益方都能找到彼此,面對面說清楚。
50號樓居民周峰住底樓,被樹蔭擋得不得不長期開燈,他主張對和他家隻隔兩米的一棵香樟採取回縮修剪:“不同意的人不太願意暴露自己,到了開業主大會才投反對票,又或者等到啟動修剪后投訴,這時候溝通成本很高。”
有了充分了解彼此訴求的平台,周峰獲得了高層鄰居的理解,雙方還在東明路街道城市建設管理事務中心“老法師”的協調下,把修剪“手勢”都確定了下來——在符合規范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盡可能多保留一些側枝和樹葉。
莘城公寓還請養護公司在綠化專家指導下修剪了兩棵“樣板樹”,一棵是1號門小花園252號樹,採取常規修剪﹔一棵是35號樓南面的208號樹,採取回縮修剪。在啟動大規模修剪前,專門組織居民來參觀、討論。
雖然社區在修剪樹木上促進共治的智慧很多,但本質上都是當樹木到了不得不修剪的時候才逼出來的應對之策,有沒有“不拖到最后”的解決辦法?
莘庄鎮城市建設管理事務中心綠化專管員黃成透露,一種精細化養護的模式正在莘庄鎮試點,與其幾年大修一次,不如把費用平攤到每一年的常規養護中,通過抽稀、撥芽等精細化養護手段來控制樹木的長勢,“從長遠來看,持續的高質量養護,無論從成本,還是對社區的影響、自治能力的要求來說,都優於‘臨時抱佛腳’”。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陳璽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