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門診預交金 上海將實施新的住院預交金核算細則

全國公立醫療機構取消門診預交金,而上海6年前就已取消
上海將實施新的住院預交金核算細則
今年初,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2025年全系統為民服務八件實事”,其中包括取消門診預交金,醫療機構將醫保患者住院預交金額度降至同病種個人自付平均水平。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財政部、醫保局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規范公立醫療機構預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自3月31日起,全國公立醫療機構取消門診預交金、規范住院預交金管理。這一舉措標志著我國在優化醫療服務、提升患者就醫體驗方面又邁出重要一步。
預交金制度在現階段發生變化,具有怎樣的意義?在上海,相關政策將帶來哪些改變?記者昨天採訪了專家及一些醫療機構。
新技術重塑就診模式
預交金制度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當時,住院和門診預交金制度是為減少患者排隊次數、縮短繳費等候時間而出台的便民舉措,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為“押金”,預防逃款、欠款等情況。“在很長時間內,我國不少省市並非醫保預付制,即醫保部門與醫療機構是在患者出院后再進行結算,時間上有延遲,因此預交金也是緩解醫院現金流壓力的一項舉措。”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衛生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朱碧帆說。
本市多家三甲醫療機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均表示,早在2019年,上海已全面取消門診預交金,部分醫院的住院預交金根據患者年齡、病種、病症等情況各有不同。也有某三甲醫院透露,現行標准上限為醫保患者收取3000元、自費患者收取1000元,對於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即便未付預交金,也必須收治,所有金額在出院時多退少補,與年齡、病種等因素均無關。
在以骨科手術為特色的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接受了右膝關節置換機器人手術的患者張先生入院時共付預交金3萬元,出院結算時,自助機顯示醫保自動結算頁面:花費3.2萬余元,其中14385.96元為醫保支付費用,扣除自負費用后,12143.4元在3分鐘內原路返回張先生的微信支付渠道。“我們是安徽來的異地醫保患者,醫保結算現在很方便,帶一張卡就能來看病了。”
朱碧帆說,張先生所說的“一卡走天下”,正是此次預交金制度改革的必要基礎。“以前,大多數患者需取出現金繳費,預交金能節省許多精力﹔如今,付費方式有了很大不同,醫保卡支付外,自負費用大多通過微信、支付寶等付款,繳費環節並不會花費很多時間,不少醫療機構的人工窗口也因此有所減少。”
她認為醫保制度的變化也促進了預交金制度的改革。“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已穩定在95%以上,在此背景下,試點‘先看病、后付款’的模式逐漸推廣。過去,不少地區沒有門診費用報銷機制,絕大多數患者需自費。如今,大部分費用在醫保部門和醫療機構間結算,自負費用減少,預交金則不再必要。”
此外,信息技術的發展也重塑了就醫流程,多學科一體化中心、線上線下智慧問診等模式的出現,讓挂號、繳費、取藥等許多環節被簡化,院內信息系統也讓費用測算更精准、便捷。
推進就診體系更公平高效
根據國家通知要求,本市正組織公立醫療機構根據住院患者疾病診斷、治療方式、結算類型等因素,參考同病種過去3年實際發生的次均住院費用和個人自負費用,合理確定預交金的金額。今年6月30日起,上海將實施新的住院預交金核算細則。
相關金額是否將發生較大變化?朱碧帆介紹,簡單來說,新的政策導向為“精准定價”模式,既避免過度預收,又在一定程度上可視作“價格公示”,從而保障患者的知情權,對部分大型醫療機構的“資金虹吸”也有約束作用。
“近年來,各省市醫保部門正逐步從‘后付’轉向‘預付’,在上海,醫保部門目前根據上年度醫院費用總額加上增量部分進行核定,按月提前撥款給醫院。”朱碧帆介紹,這也與目前的醫保DRG(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IP(按病種分值付費)改革核心密切相關,“如DIP有3個核心要素:分值、點值、系數,疾病診斷、治療方式的共性特征,醫療資源的實際消耗與區域內年度醫保基金預算等各項指標共同確定支付金額,可促進醫療機構的合理診斷、檢查、用藥、治療,避免過度醫療行為。”而住院預交金未來也將根據相關金額測算,以六院為例,DRG涉及600余個病種,將逐一精細核定,形成新的預交金規定額度。
預交金制度的新變化,對患者而言,墊付金額變少,對治療費用也將更“心中有數”﹔對醫療機構而言,或許在短期內造成較大的現金流壓力,如何優化資金管理、加強應收賬款周轉等將成為新課題。一些市民提到這是否會造成新的逃款、欠款現象,對此朱碧帆認為,“如為惡意逃費,應結合誠信體系建設,協同多部門將其信息與公民社會誠信挂鉤,但從大方向而言,預交金制度的改革將導向更公平、高效的就診體系,為公立醫院帶來服務的新風。”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黃楊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