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這家上海社區醫院成“寶藏醫院” 一天門診量逾兩千

2025年03月31日08:43 |
小字號

老百姓口中的“寶藏醫院”一天門診量逾兩千,社區醫療功能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重拾臨床硬功夫,留住居民有底氣

常見疾病問診,到底要去大醫院還是小醫院?

地處市中心黃浦區麗園路上的打浦橋社區醫院,自去年成為全市第一家社區醫院至今,成功捕獲周圍居民的心。盡管周圍三公裡有三家國內知名三甲醫院,居民仍願意首選來社區醫院:最高峰時每天的門診量達2000多人。這是為何?記者近日走進這家“小而美”的醫院一探究竟。

居民在家門口“看好病”

一台鋼琴飄著音樂,“音樂島”圍繞彩色沙發椅供人休憩,窗明幾淨,角落裡擺著自動咖啡機……走進打浦橋社區醫院,第一印象便是清新優雅。

老姐妹陶阿姨、過阿姨相約來找醫生隨訪。陶阿姨住在社區醫院對面的公寓樓,子女都在國外,她“現身說法”:不久前自己腳踝扭了一下,沒選擇去周圍大醫院,嫌太吵,第一時間來到打浦橋社區醫院康復科,康復了15天而今已徹底痊愈,下樓梯不成問題,遠在國外的子女也放下心來。

作為老百姓口中的“寶藏社區醫院”,打浦橋社區醫院的改革一直在路上。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發文:開展社區醫院建設試點工作。歷經近五年規劃籌備,2024年5月13日,上海黃浦區打浦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挂牌第二冠名——打浦橋社區醫院,自此在上海248家社區醫療機構中“拔得頭籌”,成為全市首家社區醫院。

在外人看來,小樓還是那個小樓,社區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兩者又有何區別?

歷史追溯到20多年前,上海的地段醫院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功能凸顯“六位一體”,即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歷經廿余年探索,而今挂牌社區醫院,定位更側重於提供醫療服務,包括門診、小手術、基礎急救、影像檢查,甚至住院等。簡言之,解決居民實際就醫問題。用陶阿姨的話說:“阿拉在這裡能看好病,所以願意來!”

重拾臨床醫療“硬功夫”

將被忽略近20年的社區臨床醫療功能重拾起來,並不那麼容易。打浦橋社區醫院院長金迎告訴記者:他們的做法是引進人才、專家下沉、培養年輕人,用誠心換真心,讓更多適宜社區的專科技術“硬功夫”在社區生根發芽。

年輕的小伙子前夜踢球,指甲翻了一大塊,女朋友帶他來到打浦橋社區醫院。在六樓外科診室,田陶然醫生為小伙子精心做了清創和治療。一些外科基礎操作,包括體表腫物切除、切痣、腋臭微創治療等,以往在社區都無法開展,居民有需求還要到大醫院去排隊。而今這裡就能搞定,成了熱門項目。

田陶然曾是二級醫院外科醫生,跳槽到社區醫院后感覺忙碌而有價值。他的隨筆“田醫生的外科筆記”隨著打浦橋社區醫院公眾號的普及推廣,在周圍居民圈中已小有口碑。

自去年8月,瑞金醫院足踝外科王碧菠主任醫師下沉打浦橋社區醫院,田陶然有了更多取經學習機會。不久前,兩人率領醫院外科團隊共同成功實施了一例甲板下血管球瘤剝除手術,為社區醫院的外科治療領域又添一塊“拼圖”。

社區醫療功能怎樣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最初,金迎帶著醫生四處拜師。作為國家級非遺,瑞金醫院魏氏傷科是上海“傷科八大家”之一,在多次溝通交流考察兩年多后,魏氏傷科決定下沉至打浦橋社區醫院,如今第23代傳人李飛躍、第24代傳人奚小冰定期開設專病門診,帶教學生。

據統計,目前有近30位來自大醫院的專家定期下沉,內容覆蓋心內科、糖尿病、泌尿外科、神經內科、兒科、婦科、精神科等。“不怕社區居民跟著大專家跑去大醫院嗎?”面對記者疑問,金迎坦率說道,“每位大專家來社區醫院問診,我們都有年輕醫生跟著學習取經,手把手帶教,培養扎實基本功,這是社區醫院能留住居民的底氣。”

記者走到醫院二樓高血壓全專聯合門診內,巧遇每個月前來指導一次的瑞金醫院高血壓研究所王彥教授,社區醫院周祖駿醫生隨診,兩年多來已習得不少本事。“瑞金高研所的專家號一號難求,在社區就能看到同質化的診療,真的是一大幸事。”預約前來問診的劉先生說。

服務全年無休“不斷線”

挂牌不到一年的打浦橋社區醫院,已憑借“887365”(從早8時到晚8時每周7天一年365天)的全年無休服務模式,在居民中有口皆碑。徐阿姨過年時吃花生把一顆牙磕掉了一半,她到打浦橋社區醫院口腔科黃治醫生處,不到兩小時,一顆牙已經補好了,阿姨很滿意。

社區醫院解決居民實際就醫問題,需要全科專科結合,但如何與大醫院定位的疑難雜症專科區別開來?金迎說,社區開專科專病門診,以需求為導向。醫院先調查居民有哪些具體需求,再集中力量有的放矢開設門診,以此實現醫療資源的最優化配置。至今,打浦橋社區醫院已開設20余個專病門診,其中,失眠、產后康復、腋臭等專病門診都非常受歡迎。值得一提的是,護理部開設的護理門診,關鍵時刻同樣發揮大作用。

就在今年春節期間,兩名白血病患兒需要進行護理,但大醫院遇到節假日調休,原本緊俏的號沒搶到,家長心急如焚。家長求助網絡時發現:打浦橋社區醫院提供全年無休健康服務,其中就包括這方面的護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家長致電得到驚喜結果。最終,整個春節期間社區醫院完成了7名白血病患兒的護理,真正實現了基層醫療服務全年無休“不斷線”。

從貼近到貼心,社區醫院的服務外延早已從常住居民輻射到“上班族”等。三樓社區康復中心內,康復師張陽是社區醫院患者口中的“網紅”。在附近上班不慎摔傷的周女士,每次准時來找張陽做康復,而今情況明顯好轉。到了18時以后,運動達人高小姐下了班就會來“打卡”,“上次因為鍛煉受傷了,在這裡康復環境好、效果也不錯。”記者了解到,張陽、葛明杰兩名康復師還兼有運動教練雙重身份,如今康復科與華山醫院運動康復科專家實現聯動,兩名年輕的康復師直言:在社區醫院找到了最適合發揮自身價值的天地。

拓展商業保險“試驗田”

小小的社區醫院不僅服務好醫保病人,還悄悄地拓展購買商業保險的病人。

就在前年,作為市人大代表的金迎提出《關於將商業健康保險納入社區醫療機構的建議》。此后,多家保險公司前來打浦橋社區醫院參觀,方才知曉:原來上海除了全國知名的三甲大醫院,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同樣不容小覷。

去年5月23日,中國人保上海分公司率先推出“滬理保”產品,創新性地將打浦橋社區醫院作為護理服務保險產品的指定醫療機構,就此開啟國內保險公司納入社區醫療機構的“先河”。此后,友邦保險等也紛紛推出涉及社區醫院的相關保險產品。

中國人保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顧春生說:“打浦橋社區醫院有100張床位,居民口碑十分不錯,且已建成社區護理中心。我們結合它的住院護理服務、居家護理服務,設計了保險產品。”

前不久,歐洲來滬的喬治先生想要購買商保時特意提及,“我想購買能覆蓋GP(General Practitioner,即全科醫生)的保險,但我發現上海幾乎沒有這樣的險種。”記者了解到,如今根據包括喬治先生這樣外籍患者的需求,相關保險公司也正在設計險種,以更好為有需要的人群服務。打浦橋社區醫院也願意接納這樣的外籍患者。

社區醫院作為“健康守門人”,留得住常見病患者,也要接得住“下轉”患者。金迎表示,接下來如何服務好大醫院“下轉”到社區醫院的患者,讓患者安心地在社區康復,是他們突破的重點。目標是助力上海分級診療,真正讓社區醫院托得住這個底。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顧泳)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