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最多跑一地”,更快在基層化解矛盾

2025年03月27日08:05 |
小字號

上海已在街鎮層面實現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全覆蓋

“最多跑一地”,更快在基層化解矛盾

■打造遇事找說法的去處、遇事僅跑一地的窗口、遇事就地解決的終站——市、區、街鎮、居村四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正加速推進

因為愛喝酒,紀師傅被公司調離了駕駛員崗位,每月工資也少了1000多元。紀師傅心裡委屈,自己又不是酒后駕駛,難道平時喝點也不成?一來二去,紀師傅和公司鬧起了矛盾,還揚言要採取過激方式維權。

得知此事后,普陀區萬裡街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以下簡稱“綜治中心”)主動介入,在工作人員和調解員的努力下,紀師傅和公司達成調解協議,雙方解除勞動合同,紀師傅獲得補償。

這起近期發生的案例,是萬裡街道綜治中心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及時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的一個縮影。目前,上海已經在街鎮層面實現綜治中心全覆蓋。它們在上海這座超大城市治理中能發揮多大作用?近日,記者前往實地探訪。

記者在萬裡街道綜治中心一樓接待大廳看到,牆上貼著“萬裡無憂·靠譜解紛中心”字樣。街道信訪辦、調解員、律師分別在窗口前接待來尋求解決矛盾糾紛的市民群眾。與他們並排的則是“專家門診”,由公安、檢察院、法院、民政、人社、婦聯等單位每周定期派工作人員前來。往裡走則是一間間獨立房間,分別是信訪接待室、人民調解室、反詐宣傳室、社區巡回審判點等。

據介紹,綜治中心統一受理轄區群眾來訪、來電、來信事項,實現“一站式”接待服務。除了線下窗口,群眾還可通過“解紛碼”線上反映問題,截至目前共通過“解紛碼”排查矛盾糾紛1480件,調解案件1407件,調解率95%以上。綜治中心受理群眾訴求后,視情分發給街道相關職能部門,並督促承辦部門在7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接待人員作為首問責任人,需要一直跟蹤督辦到工作流程結束。若遇到因缺乏資源、難以推進的矛盾糾紛,綜治中心還可申請區級職能部門下沉參與解紛,形成“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的工作機制。

街道平安、信訪、司法等主管部門整體入駐,作為綜治中心的主要力量﹔區法院、人社、公安等相關職能部門和法律援助、心理咨詢等社會組織派員定期輪駐,作為綜治中心的專業力量﹔社區調解員、平安志願者等人民群眾則是綜治中心的社會力量。在街道黨工委領導支持下,綜治中心凝聚多元解紛合力。

“我們的目標是把這裡打造成大家遇事找說法的去處、遇事僅跑一地的窗口和遇事就地解決的終站。”萬裡街道平安辦主任顧慶海說。

據悉,為了能第一時間掌握矛盾糾紛線索,萬裡街道綜治中心在轄區內建設了83個快反單元,覆蓋了居民區、學校、工地、樓宇、園區等不同區域。紀師傅的矛盾線索,就是來自一個園區的快反單元。

在各方力量加持下,萬裡街道綜治中心還能主動研判介入基層治理堵點問題,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前段時間,萬裡街道某小區16號樓居民想更換新電梯,總花費預計21萬余元,可是維修基金不足,需要居民分攤16萬元。每家每戶出多少、一樓住戶需不需要出錢、該不該根據居住面積按比例支付?一系列問題擺在了居民面前。

萬裡街道綜治中心得知后,牽頭開展工作。一方面,通過街道職能科室、專業律師告知業主分攤費用的法理﹔另一方面,由社區調解員介入開展心理工作,強調鄰裡情誼、換位思考。最終形成了一個居民都能接受的費用分攤方法。因為獲得了居民的理解,后續表決、設備拆除安裝調試等工作都得以順利進行。

此外,萬裡街道綜治中心依托普陀區與華東師范大學共建的全市首家沉浸式心理學科普館——萬裡無憂體驗空間,打通心理健康服務最后一百米,有效減少居民因心理問題導致的極端行為。上海其他街鎮綜治中心也有不少自己的“獨門秘籍”。比如,浦東新區張江鎮綜治中心建設大融合、快反應、深應用的社會治理智能化平台,建立了矛盾調處、重點關注區域、警情通報等七大模塊,對影響治安、穩定的異常情況可以及時預警、快速處置、有效施策。長寧區北新涇街道綜治中心培育引入9家社會組織實體進駐,信訪、司法、監管備案、人口採集點、事務預受點、愛心接力站等6類便民項目實行全天候自助性服務。

目前,上海市、區、街鎮、居村四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正加速推進,努力將更多矛盾化解在基層,讓市民群眾“最多跑一地”即可定分止爭。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王閑樂)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