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進入"F1時間" 全力推動文旅商體展深度融合

2025年03月17日09:16 |
小字號

賽車熱力值飆升,上海進入“F1時間”

10支車隊連夜裝箱打包飛往上海 以F1賽事為引擎,上海全力推動文旅商體展深度融合

3月16日,2025 F1揭幕戰澳大利亞大獎賽上演了一場跌宕起伏的雨戰,最終邁凱倫車隊的諾裡斯首次登上墨爾本的冠軍領獎台。馬不停蹄,10支F1車隊連夜裝箱打包,飛往下一站——上海。

同一天,在上海北外灘國客中心碼頭的“格子旗嘉年華”,眾多車迷通過轉播觀賽,同步感受著8000多公裡以外的速度與激情。而這個周末,F1中國大獎賽將在上海國際賽車場再次響起引擎轟鳴。

今年是F1中國大獎賽的第21個年頭。一樣的賽事,有了不一樣的配方。

“大換血”:新人首秀上賽道

從上賽季開始,F1不再是紅牛車隊一家獨大,邁凱倫、法拉利、梅奔車隊的競爭讓比賽懸念迭起。本賽季,多達8支車隊陣容“大換血”,6名新人車手加盟,創下歷年來的紀錄,打破了老記們的習慣性思維,也吊足了車迷們的胃口。

“上賽道之王”、曾經六奪中國大獎賽冠軍的漢密爾頓在中國有著極高的人氣,每年上賽場主看台的車迷方陣都讓他感受到“主場”的禮遇。本賽季,他從梅奔轉投法拉利,將首次駕駛法拉利賽車征戰。與新賽車還處於磨合期,漢密爾頓在墨爾本僅僅拿到第十名,七屆世界冠軍得主並不滿意,他想利用好上海的“天時地利人和”。

車迷張傅恆告訴記者,在幾名新人車手中,他最關注的是接替漢密爾頓的18歲梅奔車手基米·安東內利。在墨爾本,他從第十六位起步,最終收獲第五的排名,展現了出眾的駕駛技術和心理素質。基米的名字取自前世界冠軍基米·萊科寧,而后者也是深受中國車迷喜愛的“芬蘭冰人”。“不知道他會不會成為下一個世界冠軍?”張傅恆坦言,新鮮血液的加入確實讓F1更好看了。

從天氣預報來看,上海周末天氣晴好,這讓邁凱倫車迷小周摩拳擦掌。如果說墨爾本的雨沒有讓邁凱倫的賽車發揮到極致,那中國站可能讓其發揮出更大的優勢。“上賽季邁凱倫時隔26年再奪車隊總冠軍,今年當然就是看諾裡斯完成對維斯塔潘的超越,嘗一嘗車手總冠軍的滋味。”

“雙熱點”:女性帶來新流量

今年的F1中國大獎賽,好戲輪番上演。除了周日下午的重頭戲——大獎賽正賽,還有去年首次引進的周六沖刺賽,以及今年首次舉辦的F1學院賽。F1學院賽是一項全女子賽事,本賽季揭幕戰就將在上海國際賽車場打響。

F1中國大獎賽與F1學院賽揭幕戰的“雙熱點”,使得本站賽事話題性激增。繼周冠宇成為中國首位F1車手,中國女車手師煒將持外卡參加F1學院賽,成為中國首位參加F1學院賽的車手,把中國女性的力量帶到賽場。

除了車手身份,師煒也是一名熱愛分享的視頻博主,F1賽事期間一系列文旅商體展活動,讓她躍躍欲試。師煒笑稱,她會發揮自己的力量,鼓勵更多朋友來感受F1中國大獎賽期間上海的特色活動,“像賽道,平時我們真的很難接觸到,但有了這些活動,你能在現場體會到賽車的速度與激情,感受引擎轟鳴的感官刺激。我相信這些活動能打破專業壁壘,甚至能把賽車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在中國,官方數據顯示,當前中國觀眾數量已突破1.5億,且女性觀眾佔比達到50%。2024年F1中國大獎賽女性觀眾佔比高達31%﹔截至目前,根據票務相關數據統計,今年F1中國大獎賽的觀賽群體中,女性觀眾將達到33.8%。今年,F1中國大獎賽官方紀念品商店打造了眾多女性車迷心儀的賽事衍生品,並在全城陸續開放主題快閃店,進一步挖掘F1女性市場潛力。

“雙場景”:F1季申城玩法多

極速盛宴,一觸即發。而上海的賽車熱度已經提前升溫。

深圳車迷徐小姐比往年提前幾天到了上海,“我在網上看到最近市區有不少賽車相關活動,有很多好買好逛的地方。巧的是,這次還趕上櫻花節,可以安排豐富的活動,很值得。”

作為今年F1中國大獎賽的重磅配套活動之一,“格子旗嘉年華”首創“雙場景”模式,實現上賽場與北外灘的“雙區聯動”。

漢密爾頓的全球限量款賽車與冠軍手辦、舒馬赫的頭盔、周冠宇的簽名鞋……這些珍貴的藏品就在中信泰富廣場的中國大獎賽官方紀念品商店。這裡特別設置了賽車模擬體驗區,車迷可以挑戰F1模擬賽道游戲,獲得“超級賽車手駕駛証”,精美的賽事周邊產品讓人忍不住開啟“買買買”模式。

F1中國站舉辦地嘉定區將舉辦第17屆上海汽車文化節,以6大行動將文旅商體展全面嵌入節賽活動。上海保利大劇院水景廣場將投放上海汽車文化節主題光影秀,嘉定區內影院也將舉辦以F1為主題的經典賽車電影放映周。而持有F1觀賽票的市民和游客,能得到部分景區免票、文博場所優惠等福利。

以F1賽事為引擎,上海全力推動文旅商體展深度融合,發揮都市優質資源與F1賽事的聯動,打通開發全域多元特色產品的路徑。賽事期間,上海桃花節、上海櫻花節、上海梅花節如約而至﹔“觀文博、看美展、賞好劇”等八大板塊活動,豐富市民、游客的賽后體驗,充分挖掘賽事消費潛力,讓大賽與城市同頻共振。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秦東穎)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