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業雙輪驅動創新 技術跨界帶來"業內首款"

光明乳業雙輪驅動創新:涉足功能性產品賽道,試水場景化營銷渠道
一次技術跨界帶來“業內首款”
一項從未應用於液態奶領域的技術,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新鮮牛奶經過納濾濃縮技術加工,析出一部分鈉離子,產生了淡淡的自然甜味。這是光明乳業近日發布的4款年度新品之一。
小小一瓶牛奶,產品創新大多圍繞殺菌方式、蛋白質含量等展開。每個微小數字突破的背后,往往都有“科研前置”的基因。盡管行業大環境不算樂觀,光明乳業在研發投入上不降反增,去年聘請不少世界名校的博士加入研發團隊,發展了乳業科技的新質生產力。
一項跨界技術的應用,再次創下“業內首款”。光明優倍4.0牛乳進化到5.0版本,首次在業內使用納濾濃縮與陶瓷微濾膜除菌的組合工藝,蛋白質含量提高至5.0克/100毫升。“在乳制品領域,納濾濃縮技術通常應用於蛋白粉、奶酪等固體類精加工產品,此前從未應用到液體奶加工。”光明優倍5.0項目主管陳智杰告訴記者,“這一技術不僅可以濃縮牛奶中的蛋白質和鈣,還能去除一部分鈉離子,對比優倍濃醇4.0標識值減鈉25%。糖鹽比改變之后,整體口感更輕盈,有淡淡的甜味。”
類似的產品創新,得益於依托光明乳業成立的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這裡擁有超過9500株的菌種資源庫,為產品轉化提供源源不斷的養料。研發人員自主選育出植物乳杆菌ST-III、干酪乳杆菌LC2W、鼠李糖乳杆菌KF7、高產GABA的嗜熱鏈球菌、紅曲霉、酵母菌等40多株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菌株,打破國外菌株壟斷,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創新研發。
針對特定人群研發的功能性產品,也是創新的熱門賽道。近期,光明乳業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附屬養志康復醫院、上海市兒童醫院等,合作進行多項菌種和乳品的健康臨床研究。“這些成果將陸續轉化到光明的產品中,如苯丙酮酸尿症的特醫乳品等。”光明乳業研究院院長劉振民告訴記者。
隨著傳統大型商超逐漸式微,新零售、電商等新興平台相繼涌現,渠道日益分散,迫切要求企業積極擁抱變化。
最近,在上海多家Manner咖啡店內,一款印有“光明致優娟姍”字樣的咖啡杯頻繁出現在取餐台。這是光明乳業與Manner聯合推出的限時聯名拿鐵,不久前登陸全國20個城市1200多家Manner門店,引發一波購買熱潮。一家是老牌國企,一家是新消費民企,本次聯名商品的熱銷,指向了渠道變革的深層邏輯——場景化營銷。借助合作,光明乳業加強了對全國年輕消費者的觸達。
在日前舉辦的光明乳業發布會上,華為也透露將與光明乳業開展合作。“我們不光要賣牛奶,還要跳脫出原有的產業鏈去大膽想象,多一些互動與合作,依靠‘產品+渠道’雙輪驅動,打造多方共建的生態圈。”光明乳業黨委副書記、總裁賁敏表示。(記者 束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