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校園就能看高科技展品,上海科技館“大國重器”展品首次進入中小學校園

在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初級中學的教學樓一樓大廳內,機器狗正在表演下蹲、站立、翻滾等動作,引得同學們甚至站在2、3樓的走廊裡圍觀。這一場難得的科學體驗,不僅僅拉開了“大國重器·科創領航”為主題的區館聯動科普展序幕,也意味著虹口區“翼啟·向未來”科學探索季系列活動正式啟幕。
“這是‘大國重器’展品首次進入中小學校園。”上海科技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其中,“龍·科技”版塊重點梳理了從古至今以“龍”為名的科技成就,涵蓋了農業、建筑、水利、電力、探險、救援、深潛、軍事等多領域的8大類26件國之重器。據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部主任介紹,這項展覽是上海科技館的匠心之作,此次展覽將在公辦華初展出半年,隨后將到其他學校進行巡展。
在教學樓一樓,龍骨水車、火龍出水、千龍噴水、龍洗等古代展品吸引了不少同學駐足觀看。“龍骨水車是古代最先進的排灌農具之一,為推動農耕文化立下了奇功。因其形似龍骨,故名為‘龍骨水車’,又因葉片會一頁頁地翻轉,被稱為翻車、踏車、水車。”每一個展品背后,都有詳細的介紹。
在龍洗展台前,同學們更是躍躍欲試,在古代皇家御用臉盆的把手上來回摩擦,希望看到水花噴涌的情景。原來,龍洗的原理主要是共振和摩擦,當用手掌摩擦盆邊的把手時,摩擦的頻率會引起盆體的共振,這種共振又將能量 傳遞給水,使水產生震蕩和噴發。“這太有意思了,古代人真的很有智慧。”
而在二樓展廳,則突出科技元素,通過圖文、多媒體、模型等形式,從海、陸、空展示大國重器。“威龍”殲20重型隱形戰斗機、“猛龍”殲10多用途第三代戰斗機、“梟龍”FC-1全天候多用途戰斗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有纜無人型潛水器、“禹龍號”大壩深水檢測載人潛水器……參觀展覽的同學們贊嘆連連,紛紛表示近距離感受到了大國重器的力量,作為“龍的傳人”十分自豪,不會停下探索的腳步。
科學探索季系列活動還新推出了“虹科講堂”,邀請各行業專家為虹口學子開展科普講座。來自中國極地中心的第40次南極考察“雪龍”號船長張旭德,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場充滿激情與冒險的講座,並分享了他多年來參與極地科考工作的幕后故事。科考船如何穿越以狂風巨浪聞名的“西風帶”?撞上了冰山該如何突圍?南極有哪些豐富的資源寶庫?張旭德用詳實的案例、生動的圖片和精彩的講述,把同學們一步步引入了極地探險的世界。
虹口區是全國首批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自2023年5月虹口區與上海科技館簽署為期三年的戰略合作協議以來,雙方持續共建科學教育實踐基地,多渠道地為虹口師生搭建知識橋梁、實踐平台與成長階梯。如今,讓珍貴展品走進校園,標志著這一區館合作又探索出一條創新路徑——以高品質科教資源供給,提升虹口的高口碑品牌效應。
同時,虹口區以學校為核心,區域為單位,資源為鏈接,積極探索科學教育“教聯體”協同合作工作機制,現已成立了5家科學教師培養中心。后續,將依據各實踐基地和培養中心的優質科技教育資源,開展科技輔導員專題研訓活動,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未來,虹口將繼續深化“教聯體”協同,實現資源融通最大化,讓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成為現實﹔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者有機結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助力他們成為“未來科學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