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經濟中心

上海鬆江趁勢而上 大學城今年有望“破繭成蝶”

2025年02月17日16:27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鬆江“陣眼”想要趁勢而上 大學城今年有望“破繭成蝶”

最近一段時間,滬郊樓市活躍度提升,鬆江大學城板塊更是一匹黑馬。

位於滬郊、地段優勢並不明顯的鬆江大學城板塊,為何受到購房者青睞?當前,城市發展的邏輯逐漸從土地資源為先向以人才資源為先轉變。鬆江大學城有八所高校環繞,十萬師生匯聚,因此,市場始終對鬆江大學城的未來發展抱有一份期待。

以高品質配套吸引人才

眼下,鬆江新城建設進入新的窗口期。從過去的工業擴張時代走向知識經濟時代,傳統以勞動密集型、土地資源優先的發展模式,正在向技術密集型、吸引人才資源轉變。城市向產城融合方向發展,人本城市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從這個角度看,大學城是鬆江新城發展的“陣眼”,有“一招落子滿盤活”的效果。如何趁勢而上?

在鬆江區一些干部看來,“鬆江大學城不缺硬件(土地),而是缺軟件”,相比楊浦大學城,鬆江的土地資源是充裕的,但是公共配套設施、雙創氛圍差了不少。而人才資源的特殊性在於其顯著的靈活流動性,要通過高品質的公共配套,吸引和集聚人才。

在經濟社會較高水平發展的當下,青年人的需求呈現出更綜合、更高級的特點,他們傾向於通過選擇城市來實現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

雖然鬆江有花園城市的美譽,自然和人文景觀薈萃,但在城市公共設施便捷度上仍有差距。比如,廣富林郊野公園、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等公共中心與軌交站點、常住人口分布不匹配。軌交9號線大學城站和鬆江新城站與公共中心的空間耦合度不高,與人口集聚地區又有一定距離,站點周邊的商業規模不大,“出站即中心”尚未形成。

有大學生這樣評價前往鬆江的公共中心的行程——“步行有點遠、騎車嫌麻煩、打車不值得”。因此,在公共設施的實施度和品質感、公共交通可達性、集群化和特色性打造上,鬆江仍需補短板。

好在鬆江正圍繞鬆江新城規劃,推進“富林城道”商辦區域的招商規劃及業態布局,打造廣富林路文化消費集聚帶。此外,鬆江印象城二期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建成后將成為上海體量最大的商業綜合體。再疊加不斷煥新的文匯路商業街,鬆江大學城在商業消費方面的短板已經補齊,且正努力成為長板。

以高質量就業留下人才

人才具有高流動性,不是“搶”來的,是因城市的比較優勢產業而留下來的。要讓鬆江大學城的大學生擁有更多留在鬆江就業的意願,根本上是實現高質量就業。

早在2021年,鬆江就被確定為國家首批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以下簡稱“兩業融合”)試點單位,是上海及一線城市中唯一入選的行政區。圍繞兩業融合,鬆江主動承接在大學城區域建設“聯合大學科技園”的新機遇,推動高校校區、科技園區、城市社區實現更加有效的“三區聯動”,打造科創需要的應用場景。在具體舉措上,一方面對現有設施進行城市更新復合利用,另一方面規劃建設小試及中試基地,重點支持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項目。

比如,推進校企合作,鼓勵企業內設置創新空間。在鬆江大學城雙創集聚區,深蘭人工智能研究院既可以向前端高校學科鏈賦能,又能與高校攜手探索人工智能最前沿技術。鬆江企業飛科電器,近年開拓第二增長曲線,探索整體轉型,打造獨立自主的電商線上渠道。公司近年來招聘了一大批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等鬆江大學城的高校畢業生,這些年輕人很快就展示出直播帶貨能力。

同時,鬆江區在市職能部門支持下,完善高質量孵化器的建設方案和運營模式,建立從孵化器到加速器到產業園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模式。新的孵化器將在雙創生態營造、上下游資源整合服務、要素供給等方面提供保障。鬆江大學城無疑“近水樓台先得月”。

探索“長三角G60鬆江大學科創源”高質量發展路徑,是鬆江大學城發展破題的關鍵。作為鬆江新城發展的牛鼻子,鬆江大學城“破繭成蝶”涉及多項改革內容、多個結構要素、多層級子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據悉,鬆江區正在做整體規劃方案,有望今年取得實質性進展。(記者 李成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