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上海破解非機動車“過江難”,有了“試驗田”

2025年02月17日09:25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破解非機動車“過江難”有了“試驗田”

昨晚開始,上海復興東路隧道上層經過改造,將在每天23時至次日5時,專門開放給電動自行車通行。

這是上海首條可夜間通行電動自行車的越江隧道。雖然是改造項目,工程量不大,但這次調整的重要性卻不小。業內人士看來,不只是開放了一條隧道,與其匹配的信號燈和車道優化、后期的精細化運營等一整套非機動車交通組織體系調整,更復雜也更關鍵,將為上海正在研究的慢行交通網絡體系完善和升級,提供可推廣經驗。

非機動車“過江難”

復興東路隧道的改造可謂“眾望所歸”。

長期以來,上海的非機動車過江交通方式較為單一,通常以輪渡為主。每到早晚高峰及收渡前,渡口前通常會擠滿亟待過江的非機動車,其中既有上下班通勤的市民,也有跨江送外賣的騎手。

根據上海輪渡發布的信息,目前上海共有17條越江輪渡線,多數航線10分鐘或20分鐘一班次。因不定時擁堵延誤、易受天氣影響、非全天候運營等特點,無法完全解決非機動車過江問題,特別是夜間過江的需求。

不少外賣騎手和通勤市民鋌而走險“上橋入隧”。復興東路隧道的浦東端連接浦東新區張楊路、嶗山西路,浦西端連接黃浦區復興東路、光啟路,這些區域正是上海市中心的核心地帶,人口密集且有商業區,因為越江需求量大,一度是違規行為的“重災區”。

2023年7月,上海公安交警部門聯合市商務委,針對騎手違規這一現象,約談全市19家外賣平台,要求不派發跨江訂單,試圖從源頭上制止外賣騎手冒險“上橋入隧”違法行為。但據媒體報道,約談半月后,外賣平台仍可跨江點單。2024年,也有多家媒體報道過外賣騎手和閃送員夜間違規入隧問題。

非機動車“過江難”問題由來已久,暴露的是缺乏替代性通行方案的交通供需矛盾。從昨天晚上起,復興東路隧道上層開設電動自行車夜間通行通道,便成為破題的一處“試驗田”。

記者在現場看到,復興東路隧道浦西入口處,花壇的一部分被拆除變為隔離欄。白天隔離欄位置不變,電動自行車不可駛入上層隧道。23時至次日凌晨5時,在隧道上下層分流處,機動車將被引導至下層通行。上層近入口處,花壇裡的隔離欄被拉開,右側車道上的電動自行車可從該入口駛入,通往上層隧道。

在浦東段近入口處,張楊路最右側機動車道改為可變車道,白天供機動車通行,23時至次日凌晨5時則是專供非機動車通行,這也是上海首次嘗試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可變。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改造,自行車、共享單車、滑板車等其他非機動車仍禁止進入隧道。

慢行過江有“條件”

復興東路隧道開了個“好頭”,其他越江隧道是否可效仿?

沒那麼簡單。復興東路隧道之所以作為試點,在於它天生的“基因”。這是上海第一條雙管雙層隧道,按照原先的設計,隧道空間一分為二,上層是兩條小型車車道,下層是一條大型車車道(專門通行公交、貨車等)。因上下層分流,復興東路隧道具備通行空間獨立技術條件,在夜間特殊時段上層開放給電動自行車,可以杜絕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行的交通風險。

“另外,周邊區域長期存在非機動車夜間越江需求,且隧道夜間交通飽和度低,開放上層供電動自行車通行,對機動車越江影響小。”上海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不是所有的越江隧道都能滿足這樣的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7條規定:道路劃設專用車道的,在專用車道內,隻准許規定的車輛通行,其他車輛不得進入專用車道內行駛。在全國很多城市,出於通風、安全等考慮,越江隧道被劃為機動車專用通道,禁止非機動車通行。

相比之下,越江大橋“擴容”的步子邁得早一點。2020年8月,黃浦江上第一橋——黃浦江公鐵大橋,也就是現在的鬆浦大橋完成改造,上層公路橋由2車道拓寬為6車道,下層的廢棄鐵路改造為非機動車及行人專用通道,實現了人車分離。

幾個月后,昆陽路越江大橋人非通道開放交通,這是座能“走”的大橋,採用“錯層布置”設計,上層供機動車輛通行,行人和非機動車可通過兩岸的垂直電梯到達主橋的下層橋面,慢行過江往返奉賢、閔行兩區。

還有正在施工的黃浦江上首座懸索橋——嘉鬆公路越江大橋,主橋及引橋兩側均設置慢行系統。“設置非機動車道的跨黃浦江橋梁佔少數,且無法實現直接騎行過江。比如,非機動車經過辰塔大橋需採用梯道推行方式過江,昆陽路越江大橋因橋身高度原因,非機動車需先搭乘電梯而后過江。”設計單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建的嘉鬆公路越江大橋,在未來通車后,非機動車能直接騎行過江,這在黃浦江越江橋梁中屬於首例。

對市區人民來說,曾寄希望於輪渡這一過江主要方式,提出“是否可以延長運營時間”?

記者了解到,去年11月25日,上海輪渡三條航線延時運營。數據顯示,延時運營首周,杜吳線日均增加航班8班,日均增加乘客約48人,其中,步行乘客12人、騎行乘客36人﹔楊復線日均增加航班6班,日均增加乘客約159人,其中步行乘客115人、騎行乘客44人﹔民丹線日均增加航班22班,日均增加乘客約264人,其中,步行乘客43人,騎行乘客221人。

“輪渡延時運營,確實解決了小部分人的需求,但對於緩解非機動車夜間過江難題,可以說是杯水車薪。”上海輪渡相關人士坦言。

有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非機動車使用場景大大增加,快遞員、外賣員、跑腿、代駕等群體極度依賴非機動車出行,且工作時間不確定,他們的過江需求僅依靠輪渡無法滿足。

慢行交通網絡待優化

據統計,目前上海黃浦江共有18條越江隧道、13座越江大橋投入運營,還有龍水南路隧道、隆昌路隧道、嘉鬆公路越江大橋等在建。

在上海市人大代表、浦東新區金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施政看來,上海將非機動車群體的出行權益,系統性納入跨江交通網絡,是為慢行交通體系完善補上了關鍵“拼圖”。

2024年,針對電動自行車違規“上橋入隧”現象,施政提議,應當在中心城區保留一條合法通行的通道,讓電動自行車駕駛人可以在夜間通行。半年多來,她親眼見証提議從構想變為現實。

更加考驗城市管理水平的是后續運營問題。根據目前披露信息,復興東路隧道的交通軟硬件配套都進行相應調整。比如,進出口及周邊區域交通標志標線已經調整﹔非機動車通行限速設置為15公裡/小時。

交通部門也同步開始編制適用於應對電動自行車通行風險的隧道應急處置預案,通車后,還將跟蹤評估運行情況,積累非機動車安全越江通行管理經驗。

“復興東路隧道面向非機動車進行的一系列軟硬件調整,是個很好的案例,可以讓城市管理者思考,上海慢行交通網絡應如何進行系統性優化。”施政說,目前上海慢行交通工具數量持續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僅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就有約1200萬輛。今年,各管理部門的“十五五”規劃都在醞釀當中,針對慢行交通出行,從基礎車道、標識到后續管理規范也應當納入規劃考慮,並進行針對性的優化完善。(記者 戚穎璞 束涵 見習記者 師夢嬌)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