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農交所打造“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一張網”

報廢菜田設施挂牌,吸引69輪競價
上海農交所打造“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一張網”,讓集體經濟資產釋放出市場價值
在金山亭林鎮浩光村,投用已有年限的菜田設施進入報廢處置階段。它以69.15104萬元在上海農村產權交易所挂牌(以下簡稱“上海農交所”),吸引到10位意向競買人,經過69輪網絡實時競價,實現交易溢價30.39%。
這樣的資產增值,源於“進場交易”機制。整合各類資源形成的全市統一農村產權交易平台——上海農交所,今年正式進入完整運營年。目前,平台已基本覆蓋全市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等業務,並將持續創新服務,深化農村資源市場化配置。
“農村集體經濟比較特殊,要參與市場經營,又會面臨不對等、不匹配、不公正的情況。我們要做的是積極協調、創造條件,千方百計作對比、除障礙,讓農村集體經濟資產釋放出市場價值。”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馮志勇表示。
作為農村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上海較早建立起三個農村資產交易平台,以公開、規范的方式,推進農村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2024年完成上海農交所重組,意味著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再深化,避免資源要素分散導致功能發揮受限,充分發揮市場價格發現機制作用,滿足新時期鄉村建設需求。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村有廠房對外租賃,以前可能私下交易,以較低的約定價格成交。現在資產在平台上挂牌,以競價方式觸發市場機制,價高者得。
相繼涌現的一批案例,証明了市場化交易方式的效果。在金山區,1宗農業園區資產項目身價倍增,它以1.069萬元在上海農交所挂牌,吸引5位意向競買人,經過46輪競價,最終以13.069萬元成交,資產增值12萬元。
種子也能成為熱門競價的主角。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選育而成的甜瓜品種“明珠7號”,以底價100萬元、技術秘密形式正式挂牌。歷經近3小時、110輪競價,最終由壽光先正達種子有限公司以250萬元的成交價格獲得這項技術轉讓,推動發掘農業科技成果的潛在市場價值。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全年共完成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項目14728宗,交易金額107億元,超額完成70億元的年度目標。
“原則上說,法律法規沒有限制的品種均可進場流轉交易。目前,平台已形成八大類交易品種,其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以及經營性資產等傳統品類佔多數。”上海農交所董事長張文斌告訴記者,平台正積極探索新業務品種,今年將推動更多交易品類“應進必進,能進則進”,打造“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一張網”。
就拿繞不開的土地資源來說,在國家政策指引下,全國范圍內正相繼探索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通過土地出讓、作價入股等方式,盤活農村土地資源,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新動力。
此前,鬆江區憑借在收益分配科學可持續的實踐,入選自然資源部2024年“農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青浦、金山、奉賢等區去年也相繼實現從0到1的突破,推進土地利用與當地產業發展以及鄉村建設相配套。
在入市的途徑裡,作價入股是目前上海鼓勵的發展模式。具體而言,某村如有一處土地入市,可採取村企合作的方式,在當地建立新公司共同開發土地,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並與合作伙伴協商確定收益分紅方案,通過結成利益聯合體,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村民持續增收。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作價入股等項目,都可以通過統一的平台交易,在源頭上實現規范化、標准化,推動農業農村領域資源要素‘應進必進’。”張文斌介紹,上海農交所今年還將積極拓展市場服務功能,連接政府、金融機構、產業投資人等更多的利益相關方,將雙邊市場發展為多邊市場,拓展鄉村產業投融資、鄉村產業項目招商、金融增值服務、鄉村治理服務等多種功能。(記者 束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