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咬定目標改革創新,上海教育拔節生長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姜泓冰
2025年02月16日08:28 |
小字號

如果要論上海的優質資源,教育無疑是佼佼者﹔

如果評價上海的發展要素,科技當屬挑大梁者﹔

如果談起上海的核心競爭力,人才必定當仁不讓……

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興則城市興。2月14日召開的上海市教育大會,回顧近6年來書寫的上海教育改革發展篇章,為新征程上上海教育再出發明確目標和路徑。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深入創建教育綜合改革國家示范區,全面實施“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大思政課”綜合改革、高等教育“兩個先行先試”、教育評價體系改革等重大試點……上海咬定目標、銳意改革、創新發展,教育事業不斷夯基壘石,教書育人始終拔節生長。

“三全育人”,彰顯思政引領力

體育館變身超級課堂,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褚君浩與近3700名本科生面對面,以《在科技探索中成長》為題,上了一個半小時的思政課。這位擅長科普的院士結合個人經歷娓娓道來,暢談國家發展和科學探索,風趣而深刻,贏得陣陣掌聲。

這是2024年3月5日,復旦大學創新推出的“強國之路”思政大課的第一講。這個系列的思政大課歷時兩年,全部由名師大家主講,大課之下分成188個小班,由700多名優秀教師、行業翹楚和知名校友等帶教,既有小班討論交流,也有校外調研實踐,通過學思踐悟、融會貫通,引導學生們發現、思考和嘗試解決一個個現實問題,成為融入強國建設的行動派。

“強國之路”思政大課不僅面向復旦學生,也為上海高校思政課創新改革再一次牽頭探路。

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展廳開展的“大思政課”現場教學。

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展廳開展的“大思政課”現場教學。

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上海落實“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堅持立德樹人、德育鑄魂,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各高校成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強化區校、校校、校社、校企“四個聯動”機制,“三全育人”理念得到廣泛認同並付諸實踐。

作為教育部“大思政課”綜合改革試驗區,上海在全國率先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體系,成立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創新發展中心,搭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框架。在探索課程思政和學科德育改革路徑中,在高校全覆蓋開設了一校一特色的“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程,並逐漸向中小學延伸,在全市16個區衍生出100門中小幼版的“中國系列”課程。同時,高校創新開出“強國系列”課程。

如今的上海,已形成近千個有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學科德育特色課堂。課程思政實踐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入選上海市委“改革開放標志性首創案例”並在全國推廣。全市高校實現“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全覆蓋,中小學全面推行全員導師制。各高校挖掘紅色校史創排《望道》《錢學森》《國之英豪》等30余部校園“大師劇”,從大學演到中小學。“全國中小學生電影周”“從小學黨史,永遠跟黨走”“學習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月”等品牌活動,將思政育人模式滲入日常,落實落細,有聲有色。

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為學生講授“中國道路”課后與學生交流。

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為學生講授“中國道路”課后與學生交流。

上海持續建強思政課內容供給平台。公辦、民辦、開放大學三種不同類型高校全覆蓋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一些新型高職創新建設“聯合馬克思主義學院”機制。實施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等,深化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依托“易班”打造的“青梨派”全國大學生思政自主學習平台,已有1800余所高校實名注冊大學生用戶3200余萬人,公開課達3000余門。

“五育並舉”,開拓育人新實踐

“幼兒是生活的主人,生活即教育。”在徐匯區宛南實驗幼兒園,園長衛曉萍帶領老師們把家、超市、菜場等20余種生活場景搬進園內,讓孩子動手打造夢想家園:按自己的想法做一次室內設計,把撿來的樹葉變成一幅創意畫,乘上“小火箭”探索一回太空……促進孩子“學習生活”,老師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技能,由此帶來對教師隊伍的不斷培養、激發,讓這所幼兒園逐漸形成了10個管理成長平台、6個專業層級、5類學習小組和菜單式工作坊。

普陀區洵陽路小學操場上的“尋陽號”,是課程改革的創新空間。

普陀區洵陽路小學操場上的“尋陽號”,是課程改革的創新空間。

走進普陀區洵陽路小學,操場上一艘“尋陽號”船很是顯眼。船艙內部,是建有各種專業設施設備的四個工程技術車間。學生在這裡上“科學與創造”課程,機器人、航模等課后服務社團也在此活動,有的學生甚至還有自己的“個人工作台”。

作為一所普通公辦小學,洵陽路小學從2015年起構建“分科·綜合”一體化課程實施體系,學生上午分科學習,下午則上多學科融合的綜合課程。老師們鼓勵學生像工程師和藝術家一樣創造,像哲學家一樣思辯,形成各種學習共同體。校長朱乃楣堅守的理念是,“為每一個孩子尋找生命中最美的曙光”“讓國家課程得到專業而富有創意的落實”。

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全面發展,實施項目化學習,注重校園環境育人,成為上海許多大中小學校的共識。

體育健體強志。上海持續推行“小學興趣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大學個性化”體育課改,構建“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教學模式。落實學生每天綜合運動2小時,促進人人會游泳、人人熟練掌握至少2項運動技能。最新監測顯示,上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及格率達97.9%、優良率為61.1%,與2018年的檢測結果比有了明顯提升。在連續幾屆全國學生運動會上,上海代表團金牌數、獎牌數、總分均名列前茅。

美育潤心化人。推行面向人人的大中小學美育和藝術教育,上海努力讓每個學生通過在校學習掌握1-2項藝術專項特長,實現“人人有項目、班班有團隊、校校有活動”。參加全國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上海的節目、作品入圍率居全國首位﹔在全國第八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中,上海學校參與率達95.3%,居全國第一。

勞動教育塑人。立足超大城市實際,上海建設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布局了2100余家社會實踐基地,提供80多萬個勞動實踐崗位。

金山區亭林小學開展“小菜園,大豐收”勞動教育。

金山區亭林小學開展“小菜園,大豐收”勞動教育。

從扎實推進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和公辦民辦同招政策,到高中階段招生計劃持續增加、名額分配計劃不斷優化,從建立對學生綜合素質與學校辦學水平的立體化評價體系,到實施“強校工程”、努力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上海教育在豐富多元和優質均衡建設中成效顯著。2024年,上海有6個區成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10個區接受實地驗收並得到充分肯定。

步履堅實,邁向教育現代化

擁有扎實而豐厚的教育資源,是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持續深耕教育改革創新,上海努力打造科教、文教融合,社會多元參與、泛在可及的教育服務體系,變化喜人、成果豐碩。比如,在世界經合組織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成績領先,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全球學習型城市獎”,在全國公民科學素養抽樣調查中名列前茅……

擴容提質,服務發展。上海的高職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在校生規模,分別由2018年的13.43萬人、38.35萬人、14.41萬人、3.47萬人,增至2024年的14.76萬人、43.97萬人、20.67萬人和6.25萬人,其中碩士、博士在校生增幅達到43.44%和80.12%。全市每年培養1.9萬名學生成為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每年提供100萬人次技術技能人才鑒定和培訓。在終身教育領域,老年大學有了“倍增計劃”﹔老年數字教育進社區活動和各類老年智慧學習場景,幫助老年人融入數字時代、享受智能便利。

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的工業機器人項目,吸引了參加職業體驗日活動的小學生。

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的工業機器人項目,吸引了參加職業體驗日活動的小學生。

為“科”服務、為“產”育人。上海高校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城市產業發展、創新策源能力提升方面持續邁進,研究生學位授權高校增至30所,5所高校、64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上海高校進入ESI世界學科排名前1%、前1‰、前1‱的學科數,分別由2018年的87個、10個、1個,增至2024年的186個、39個、3個,可謂“飛躍”。與此同時,上海高校理工農醫類本專科招生規模穩步增長,產教深度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持續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項目數和合同金額逐年創新高。

打造國際合作交流“金名片”。連續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和教師教學國際調查(TALIS)等測評,讓上海教育有了國際“可比性”。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與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上海教育更大力度“引進來”“走出去”,擴大國際招生,參與國際科研與培訓項目,提供全球教育治理“上海經驗”……

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營成員在中國學生帶領下體驗舞龍。

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營成員在中國學生帶領下體驗舞龍。

鍛造一流教育、建設“教育強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助力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教育之於上海,成就斐然又重任在肩: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加快把宏偉藍圖轉化為“施工圖”“實景畫”,迫切需要辦出能夠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期待、充分彰顯國際大都市地位的高質量教育。

“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聚焦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大力提升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綜合能力﹔聚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大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質量水平﹔聚焦弘揚教育家精神,大力建設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聚焦深化教育改革開放,大力激發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動力”——上海市教育大會上,市委書記陳吉寧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市、全面建成高質量教育體系提出了新要求。

錨定目標深化改革,向著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上海又出發、向未來。

(圖片均由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教育新聞中心提供)

(責編:王文娟、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