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去年普惠小微貸同比增百分之十五,中小企業融資環境連續四年居全國之首
苦功加巧勁,“普惠”更精准及時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普惠小微貸款余額預計達到1.3萬億元,同比增長15%。根據工信部評估,上海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指標,也已經連續4年排名全國第一。
看起來只是一個數字的增長,但這背后,是困擾世界近100年的難題:銀行為了獲利需要放貸,中小企業為了發展急需貸款,但中小企業仍然很難從銀行獲得所需資金,雙方存在著巨大的缺口。
這一著名的“麥克米倫缺口”,上海正在想方設法逐步縮小。上海市委金融辦常務副主任周小全表示:“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責任也有力量,去把普惠金融這篇大文章做好。我們將持續引導推動金融機構既能做大生意,也願做小買賣,而一些小買賣有了金融支持,最終也會變成大生意。”
銀行業普遍狀態:上門服務
“行領導說,我們現在都要做‘快遞小哥’。不要等著小企業上門,要主動上門去服務。”一位滬上銀行客戶經理如此形容自己目前的工作狀態。
實際上,這已經是滬上整個銀行業的工作狀態。上海銀行黃浦支行副行長黃春飛介紹,他們的客戶經理,每周至少要跑6家企業,其中必須有一家是新客戶。“但大家跑企業的次數其實要遠遠超過這一數字。有時候你碰不到負責人,有時候可能對方也暫時沒有貸款需求,需要一遍一遍反復去跑。”
下苦功,沉下去,這是上海解決普惠難題的思路之一。
普惠難做,難就難在一個“普”字。不管是中小企業,還是小微企業,幾乎遍布各地,很多企業主,根本不清楚銀行的政策和產品,有需求也不知道該找誰,或者怎麼找。過去,不少銀行人不願意在這上面花力氣。“因為你做100家普惠客戶,從回報上來說還不如做一家大客戶,而你花的力氣卻是幾倍甚至幾十倍。從風控角度而言,大客戶還更安全,不容易有壞賬。”上述客戶經理解釋。
然而面對如今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這份苦功,不得不下。初創期的科技企業,隻有關鍵時刻加大扶持,才能不錯過千裡馬。
好在,狠下苦功的上海,已經把一道多選題,擺在了缺少資金的中小微企業主面前。
他們可以掃描上海各區“千企萬戶大走訪”的二維碼,在線填寫提交融資需求,很快就會有銀行前來聯系落實。
這個二維碼背后,是上海正在推進的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這一機制發動銀行全面排摸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推動資金精准直達小微企業。
一家一家跑,一筆一筆放。以“宇宙行”為例,小微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啟動以來,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已經走訪了5200戶小微企業,其中4063戶已獲得授信支持,累計授信金額超150億元,累計發放貸款超120億元。
他們也可以去到上海各區的融資服務中心,面對面溝通需求。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16+N”(16個區和N個重點產業園區)的融資服務中心體系。中心同步推進“兩類模式”,一類在區行政服務中心開設融資服務專窗,一類在重要產業園區開辟專屬物理空間。
比如在閔行區政務服務中心,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醒目的融資服務中心專窗,每天都有一家銀行的客戶經理在那裡虛位以待。目前已有24家銀行實施專窗輪值服務,為各類企業提供便利化的“一站式”融資服務。
他們還可以到隨申辦企業雲App上,尋找專屬的普惠金融顧問咨詢,並約時間請他們來企業“線下會診”。經過兩年多的發展,上海已經形成了一支總數近千人的普惠金融顧問隊伍,包括44家金融機構的262名普惠金融顧問和228支專業服務團隊。
顧問不僅在線上值守,還通過各區線下的服務樞紐深入企業一線,提供金融問診、融資規劃、上市輔導等金融咨詢和專業服務。2024年以來,上海各區已經舉辦了多場普惠金融顧問融資暢通系列活動,為一大批中小微企業解決了金融難題。
顯然,金融機構正狠下苦功布局普惠。只是,苦功之余,服務想要更進一步,還需要四兩撥千斤的巧勁。
普惠靠巧勁:准、快、補、獎
上海奧令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會議室裡,交通銀行上海普陀支行客戶經理劉欣晨剛一落座,就開門見山:“我們大概可以給你們1000萬元的授信額度。”
企業負責人有些意外,雖然自己確實有資金需求,但對方第一次上門拜訪,自己啥也沒說,就能貸款了?
這是上海金融機構服務普惠的巧勁。
交通銀行最新的“科創易貸·智慧知產貸”,可以通過企業的公開數據,迅速自動匹配信貸額度。這背后的技術支撐,來自交通銀行主動授信模型,模型納入了研發水平、知識產權、人才團隊、股權融資、創孵平台等科創評價因子,為企業精准畫像。
更精准,還要更及時。早在2023年,上海銀行就與上海市就促中心、市擔保中心聯合推出了“創業擔保批次貸”,白名單內企業可免去融資擔保中心審核,由銀行自主審批放款。
速度還能更快。2024年,上海銀行進一步創新流程,研發線上備案新模式,實現創業擔保貸款“不見面”辦理,創業客戶“一次辦”,三方數據雲端流轉,紙質材料免傳遞,辦理時間進一步縮短至最快1周。
精准和速度之外,利用財政資金,進行風險補償和獎勵,提升服務的積極性,也是對普惠金融的一種巧妙助力。
根據上海最新發布的文件,在滬銀行為上海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小型微型企業發放貸款,產生不良貸款本金淨損失,可以給予55%的補償。如貸款客戶為首貸戶,額外增加5%的補償。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風險“前補償”試點,還可預撥不良貸款本金25%的補償資金,待壞賬核銷確認淨損失后再予以清算,多退少補。
有人說,普惠金融存在“不可能三角”,也就是提高規模、降低成本與風險可控三個目標不能同時實現。如今,上海能否打破這一“不可能三角”還無法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會有越來越多中小微企業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受益,破繭成蝶。(記者 張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