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巡禮百年建筑 探尋雅韻風華·音樂街區浪漫氣息

2025年02月13日18:15 | 來源:上海發布
小字號

原標題:【探索】巡禮百年建筑,探尋雅韻風華·音樂街區的浪漫氣息

上海市住建委介紹,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初創於20世紀初,是上海中心城區規模最大、優秀歷史建筑數量最多、歷史風貌格局最完整的歷史文化風貌區,目前全區僅公布的優秀歷史建筑就達253處。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更是上海作為海派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這裡集中了大量中外著名建筑師設計的風格迥異的中西建筑,區內歷史人文薈萃、建筑類型多樣、街道尺度宜人、環境優美。今天,讓我們一起漫步衡復,感受上音歷史建筑群、東平路音樂街區城市更新后的優美環境及浪漫的藝術氣息↓

漫步衡復,從汾陽路到東平路,從上音到滬劇院,靜謐的懸鈴木訴說著百年故事,這裡是音樂人才的搖籃,是中國音樂教育先驅所在地,更是歷史與現代交織的海派樂章。

本期將沿上海音樂學院建筑群→工藝美術博物館→上海滬劇院→衡山路2號,圍繞音樂、戲劇等藝術相關點位漫步參觀,感受上音歷史建筑群、東平路音樂街區城市更新后的優美環境及浪漫的藝術氣息。

NO.01

上海音樂學院建筑群

地 址:汾陽路20號、淮海中路1209號、淮海中路1131號

保護身份:優秀歷史建筑

開放時間:全天

預約方式:校園內部參觀憑借身份証件實名登記。

建筑簡介

上海音樂學院被譽為“音樂家的搖籃”,前身為國立音樂院,由蔡元培和蕭友梅於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創辦,是中國第一所獨立建制的國立高等音樂學府,蔡元培任首任院長。1958年,上海音樂學院搬至汾陽路。大家不僅能漫步汾陽路校區,一睹百年歷史建筑的風採,也能在校園裡看展、聽音樂會。

修繕后重新煥發勃勃生機的六棟歷史建筑群連同周邊3300平方米的街區花園,化身為兼具顏值和歷史底蘊的城市新風景。作為上音校園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街區內市民公共空間的塑造和周邊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也將成為響應“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重要城市更新實踐之一。

NO.02

工藝美術博物館

地 址:汾陽路79號

保護身份: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開放時間:周二∼周天09:00∼11:30,13:00∼16:30(周一閉館)

預約方式:021-64314074、021-64372509

建筑簡介

汾陽路79號,建於1905年,法國文藝復興式花園住宅。建筑強調水平線條,採用古典柱式,立面比例嚴謹、對稱,裝飾富麗堂皇。左右雙抱的露天大石階樓梯導向二樓大廳,很多細部裝飾如陽台欄杆處,都帶有“新藝術運動”的風格。

抗戰勝利后,這裡曾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亞太地區的第一任辦公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全國最大的對外友好團體——中蘇友好協會上海分會,入駐了汾陽路79號。

1963年5月,在陳毅同志的關心下,上海民間最優秀的工藝美術家相繼在此工作和傳藝,同時還建立了工藝美術品陳列室。美國前總統裡根、英國前首相希思、拳王阿裡、埃及總統夫人都曾來此參觀。《南征北戰》《大雷雨》《宋氏三姐妹》《十兄弟》《聶耳》等影視作品都在此取景。

NO.03

上海滬劇院(上海滬劇院滬劇藝術傳習館)

地 址:汾陽路150號

保護份:徐匯區文物保護點

開放時間:根據演出劇目時間

建筑簡介

建於1919年,法國古典主義風格花園住宅,美商克利洋行設計,法商中法營造公司承建,鄔達克早期作品。建筑為三層磚混結構。南立面底層為露天平台,中間為寬敞的愛奧尼克柱式門廊,兩側為對稱的水平間縫的牆面和櫥窗。二層也有愛奧尼克式壁柱,三層為大陽台,有塔司干柱式支撐雨篷。

1949年,先后為中國書畫院和上海越劇院所用,現為上海滬劇院滬劇藝術傳習館。

NO.04

衡山路2號、東平路12號

地 址:衡山路2號、東平路12號

保護身份:優秀歷史建筑

開放時間:全天

預約方式:現為品牌商店,對外開放

建筑簡介

衡山路2號、東平路12號位於衡山路、東平路構成的三角地區域,是衡復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重要的風貌建筑保護區域。區域周邊存在大量歷史建筑,歷史風貌獨特,自然環境優越,人文氣息濃厚。

院落內有兩幢優秀歷史建筑,衡山路2號東山牆緊鄰衡山路街道,帶有英式風格住宅建筑特征,東平路12號退隱於院落喬木掩映之后,帶有一定裝飾主義風格細部特征,兩棟均為花園洋房,修繕后為品牌旗艦店使用。

衡山路2號原為貝當路2號,建於20世紀20年代。根據《字林西報行名錄》,這裡后曾被Universal Engineering Co.(通用工程公司)、Asia Construction Co.(亞洲建造公司)、China Handicrafts(中國手工藝品)等公司使用。1961年4月至1987年5月,著名音樂家、原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丁善德曾居住於此。衡山路2號建筑屬於英國外廊式風格,採用磚木結構,設計為假三層,多坡屋面覆蓋著紅色機平瓦,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其獨特的外觀。

東平路12號建造於1922年,是當時吳淞-漢口航線的一位叫英奇的外國船長的住宅。1987年,這裡與衡山路2號一起,為上海中國青年旅行社使用。根據1922年歷史圖紙顯示,東平路12號為磚木結構,三開間,設有前廊和陽台,採用外百葉豎向長窗。主立面呈中軸對稱,兩側為通高兩層的拱形裝飾,廊下設托腳。窗下牆、陽台鐵藝欄杆等細部帶有裝飾藝術派特征。

熟悉的城市、熟悉的街道,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可以感受到獨特的歷史韻味與現代價值的融合。不斷煥新的上音歷史建筑群,城市更新后的東平路音樂街區,讓百年前的音樂和文化之音,穿越時光,構筑了今日的雅韻風華,讓文化在城市景象的變化中得以更好地傳承。

資料:市住建委、市歷保中心(部分建筑實景照片由林山、施佳宇拍攝)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