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場銷售湯圓連續三年抽檢全部合格,為何不能多吃?

今天就是元宵節,許多人會食用湯圓或元宵來為蛇年新年“收尾”。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公布最新食品安全抽檢結果,58批次湯圓(元宵)樣品經抽檢全部符合食品安全標准,抽檢的樣品涉及“灣仔碼頭”“思念”“海霸王”“缸鴨狗”“三全”等品牌,產地涉及上海、廣東、河南、江蘇、浙江等地。
這已是上海市場上抽檢的湯圓(元宵)連續第三年合格率達到100%。雖然食品安全無虞,而且味道好,但湯圓並不能“敞開吃”,在食量上要控制。
其實,四五顆湯圓的熱量就可能超過一大碗米飯。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食化所中級工程師吳長青指出,湯圓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粉,餡料以純糖、果料等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豆沙、巧克力等,再加上比例不小的植物油或動物油,營養和熱量都很高,因此建議成年人一頓攝入量不宜超過6顆,老年人不宜超過4顆,幼兒不宜超過3顆,並盡量避免在吃湯圓前后再吃米飯等高碳水食物。
一些特殊人群更要少碰高脂肪高糖高能量的湯圓,如肥胖、血脂異常和糖尿病患者。消化能力較弱的胃潰瘍患者、兒童和老年人應少吃或不吃。患有中風、運動神經元病、食管炎、帕金森病等伴有吞咽障礙的患者,以及幼兒,在吃湯圓時要小口、慢慢吃,避免窒息風險。
吃湯圓的時間和吃法也要注意。專家建議在早上或中午吃湯圓,晚上尤其是睡前吃會影響消化,也容易引發胃食管反流。在烹飪湯圓的時候,建議選擇水煮,不要油炸,否則容易使油脂攝入量超標。一次吃不完的湯圓,應分裝到食品袋中冷凍密封保存(一般要求在-18℃條件下儲存),避免交叉污染。
值得提醒的是,市場上有一些商家打出了“無糖湯圓”的商品概念,雖然餡料和面皮沒有主動添加糖類,但傳統工藝用到的糯米、油脂卻沒有明顯減少,吃多了一樣容易引起血糖、血脂升高,不要盲目迷信這類宣傳,控制好攝入量。
民俗學者介紹,湯圓起源於中國宋朝,從明州(現為浙江省寧波市)地區開始興起,以黑芝麻、豬油、白砂糖為原料,混合揉成團做餡,外面用糯米粉包裹,搓成圓形,煮熟后吃。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叫“浮元子”。此后,“浮元子”在不同區域演變出不同的做法,形成了如今“北元宵南湯圓”的格局。
如何判斷過年吃的是元宵還是湯圓?專家給出了四種主要區別。
首先看湯頭,煮過元宵的水往往比煮過湯圓的更濃厚,呈乳白色,這是因為元宵是餡料在糯米粉中“滾”出來的,糯米粉依附性較弱,入熱水容易化開,而湯圓用浸透了的糯米水磨粉做成,遇水不容易化開。
其次看咬頭,元宵口感更有嚼勁,湯圓更軟糯,這也與制作工藝不同有關。
第三看咬開后的餡料,傳統的元宵餡料隻有甜口,一般用青紅絲、花生米、香油、果醬、白糖等攪在一起,然后搗碎、壓餅、切塊,豆沙、棗泥、核桃仁、黑芝麻等也是常見的餡料﹔湯圓則咸甜口都有,一般是用豆沙、黑芝麻、桂花、紅豆等做成甜餡料,也有鮮肉、薺菜鮮肉等咸餡料,根據需要取用。
第四種區別要追溯到制作環節,買現成速凍湯圓或元宵的消費者較難眼見為實,在飯店透明廚房外排隊的或家長在廚房裡自制的朋友,可以看具體做法,餡料在糯米粉中“滾”出來的是元宵,把餡料塞進糯米團裡揉搓的是湯圓。
雖然區別明顯,但湯圓和元宵執行的食品安全標准和要求卻殊途同歸。吳長青介紹,兩者都執行我國國家標准《速凍面米與調制食品》,既要符合色澤、滋味、氣味、狀態等感官指標,也要符合過氧化值(主要反映所含脂肪被氧化的程度)不超過0.25克/100克、不含禁止檢出的污染物、真菌毒素等理化指標。
無論從近年食品安全抽檢情況來看,還是烹飪湯圓或元宵的常用方式來看,湯圓或元宵總體而言是值得信任的一類食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