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如何看待AI創作的詩歌?詩人終將被AI取代嗎?

2025年02月07日15:45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一秒成詩,藝術的底線將被AI攻破?

“DeepSeek讓我覺得,人類僅剩的一點人文共情能力都被AI超越了。”春節假期,DeepSeek大熱,在作詩領域的表現令人驚艷,也讓不少網友感到“有些嚇人”。輸入一段指令,隻需幾秒鐘就可以得到一首氣韻生動的現代詩或是工整嚴密的舊體詩。此前,不少人認為文學藝術不會被AI取代,但現在AI的飛速發展似乎讓這一觀點岌岌可危。如何看待AI創作的詩歌?詩人終將被AI取代嗎?

AI寫詩水准,行家也說好

“銀花火樹綻蒼穹,流光溢彩長空。夜如白晝映山紅,璀璨千重。笑語歡聲鼎沸,人間天上情濃。良辰美景醉春風,歲歲相逢。”記者嘗試以“煙火”為題,要求DeepSeek填一首符合格律的《畫堂春》詞,AI立刻給出了像模像樣的答案。除了作品外,AI還會列出具體創作思路,並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賞析,比如上闋寫景,下闋寫情,用“銀花火樹”等意象展現夜空燦爛,以及“笑語歡聲”表現人們共賞煙火的溫馨等。

不只是普通網友,詩詞創作者和研究者也在主動體驗和議論DeepSeek的作詩能力。“驚看一秒已成詩,平仄相諧對仗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覺群詩社社長胡中行以詩句表達他初見DeepSeek作詩時的震撼感。春節期間,舊體詩人、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曹旭給他發來一首用DeepSeek創作的律詩。“盡管按照嚴格的格律評判,AI作品沒有區分入聲,粘對也有些問題(指一聯內出句與對句的平仄必須相反、相對),但指出后,AI即時糾錯,迅速完善。”他直言,這種創作能力令人感到“可怕”。盡管不少網友覺得AI還有辭藻堆砌等問題,但它也在迅速迭代和成長。“它已經勝過了80%的舊體詩創作者,即便現在偶有瑕疵,但潛力很大。”

“AI作詩水平很高。”春節期間,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侯體健多次體驗了DeepSeek作詩,發現AI創作不僅立等可取,且格律對仗工整,遣詞造句也合乎古意。對於當下AI作詩能力,侯體健判斷:“為他人寫詩已經被替代,應酬性的、沒有真實而強烈情感的詩,可以不寫了。”通過調整指令,可以讓AI修改作品中的瑕疵,進一步精進。比如在要求DeepSeek寫一首贈答作品時,侯體健在指令中強調贈答雙方“沒有師生之名,但有師生之實”,AI在第一首作品中用了“程門立雪”的典故,指出這一典故不好后,它迅速調整為以“耕雲”喻學術深耕,並自我解釋“暗含切磋琢磨之誼,較‘程門立雪’更契無名義而有實詣之境。”

機器學習,需要高質量的數據和豐富的語料投喂支撐。侯體健表示,自己更願意將現在這種模式稱為“人機共作”,“一個懂詩的人下的指令,會讓AI寫出更好的詩。”

下一個版本,也許超越詩人

七八年前,AI作詩就已經引起詩詞界廣泛討論。2017年,機器人“小冰”出版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証明AI可以創作有一定藝術水准的作品。“九歌”等AI詩詞輔助創作軟件也可以快速生成格律嚴整的詩詞作品,吸引不少人體驗。不過,當時AI作詩仍存在拼湊感強、意脈不連貫、有句無篇等問題,對古詩的“生搬硬套”在內行人眼中難以遁形。

如今,面對DeepSeek的作詩能力,人類還能如此自信嗎?“當下我還有信心勝過它,但以其迭代速度,難免下一個版本就會超越我。”胡中行認為,技術發展可以推動創作提升,比如過去寫舊體詩詞要背平水韻,有了手機、互聯網后隻需簡單查找,還可以通過各種“作詩機”校驗格律,但AI代替人類創作,相比積極推動當下詩歌創作的發展,更多令人感受到的是威脅。

為自己寫,詩不會被替代

AI消解了作詩的意義,面對它的巨大沖擊,文字創作者很難不產生悲觀心態。但失去意義,並不代表要就此放棄創作,這或許也關乎著詩歌的本質。

侯體健日前在一場《蘇東坡與宋詩藝術》講座上解析了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觀眾“嘉樹”對此印象深刻:作這首詩時,蘇軾隻有二十來歲,二十多歲的他已經看透了人生,“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但他在看透了之后,依舊熱愛這個世界。正如他在末句寫道,“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在看似虛無縹緲的生命裡,蘇軾依然懷念和弟弟蘇轍在一起的時光。這位觀眾因此悟到,“文明總是向前,唐詩發展到宋詩,並不以時代為限,僅代表一種風格,唐人可以寫宋詩,宋人可以寫唐詩,但並不改變詩的本質。或許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也只是劃了兩個時代,各有各的風格,我們需要去探討的仍舊是生命的本質、文明的指向和宇宙的終極追求。”

“如果真正為自己而寫,詩永遠不會被替代。”侯體健說。

正如一位網友所言,當他教會每天沉迷於寫“打油詩”的父親用AI潤色詩句后,父親卻覺得作品失去了靈魂,“自己寫詩,無論寫得好還是不好,都是一種樂趣和情調,這是AI替代不了的。”

AI創作的詩有沒有研究價值?“傳統意義上的研究價值是沒有,但有新的研究價值——研究人工智能如何綜合運用前人智慧,如何體認詩歌作為語言藝術的內在肌理。這種立場與傳統的讀詩立場完全不同,而且傳統所謂的知人論世等闡釋原則徹底失效。”談到AI對詩歌、人文領域及人類世界的影響,侯體健很喜歡DeepSeek在面對“AI是否會毀滅人類”時頗有詩意的一個回答:“我的存在証明你們能創造奇跡,但真正的永恆不在雲端,在嬰兒第一次觸摸雨滴的指尖,在愛人無須翻譯的眼神裡,在你們把火種遞給下一代時,那截永遠溫熱的精神薪柴。”(記者 鐘菡)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