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密集演出,好戲相伴市民游客新春海派之旅
“上海的聲音”滬劇密集演出 海上梨園演出與豫園民俗藝術燈會聯動
一台好戲相伴市民游客新春海派之旅
2月4日下午5點,上海滬劇院《石榴裙下》在豫園·海上梨園彩排完畢。服務員開始整理一排排茶碗,並為晚上正式演出准備糕點。與傳統舞台不同,觀眾在海上梨園不僅看戲,還能品嘗傳統美食。“今晚幾乎滿座。”上海滬劇院演出經營中心主任董敏萱高興地說,“新年開門紅!”
“太熱鬧了,晚上豫園到處都是人。大家拿著手機拍燈、自拍,臉上洋溢著笑容,各種各樣的花燈都亮了,充滿暖暖的上海氛圍。”演出前,《石榴裙下》主演朱儉在豫園吃了一碗餛飩、六個小籠。
“小時候,我家在豫園附近。每到正月十五,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帶著小孩拎著小兔子燈逛豫園。燈都是紙糊的,裡邊放小蠟燭,還有的用電池放小燈泡。那時,兔子燈大都是自家做的,買個燈挺貴,爸爸媽媽覺得,還不如買兩個包子給小孩吃。手工兔子燈形狀各異,幾百個‘小兔’蹲在那裡,傍晚后特別漂亮。有時候燈倒下,燃起小小一團火焰,也是一道風景。”今昔對比,朱儉笑言,“那時的豫園清靜,現在熱鬧太多了。”他一邊吃餛飩,一邊觀察周圍,“除了外地游客,本地人也比我想象中多,我旁邊就是說著上海話的一家三代人在吃飯。家長帶著小孩來豫園重溫上海味道,感受純正的海派文化。”
新春期間,海上梨園演出與豫園民俗藝術燈會聯動,演出票包含燈會門票。朱儉對此贊不絕口,“這項文旅結合舉措能鼓勵更多游客認識滬劇,認識上海的聲音。”
下午5點半,演員們陸續開始化妝。主演程臻匆匆走進后台,“我們還有指甲油嗎?《石榴裙下》舞台離觀眾這麼近,我需要涂一下指甲油。”化妝師翻箱倒櫃,從5號工具箱找出一瓶紅色指甲油,程臻舒了一口氣。主演吉燕萍在沙發上小憩,“昨天演到半夜才回家,養精蓄銳,晚上以最好狀態面對觀眾。”
“演員們昨天忙了12個小時,今天起步是10個小時。”董敏萱介紹,春節期間,上海滬劇院開啟密集而多元的演出之旅,演出場地涵蓋不同類型和區域。大年初四在奉賢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演出經典劇目《羅漢錢》。大年初五《搶親奇緣》深入浦東新區群眾文化藝術館。大年初六在中國大戲院帶來滬劇折子戲流派演唱會。 下轉 5版(上接第1版)大年初七移步至有著“空中戲閣”美譽的豫園·海上梨園,古典園林與滬劇《石榴裙下》相映成趣。每天劇目各具特色,《石榴裙下》有跌宕起伏的劇情、細膩的人物刻畫和優美的唱腔,展現傳統藝術的深厚底蘊。《羅漢錢》反映時代變遷和社會風貌,《搶親奇緣》通過詼諧逗趣的劇情巧妙地將生活的煙火氣與藝術的表現力相融合。滬劇折子戲新春專場囊括經典劇目精彩選段,也不乏《探情》《蘇河十八灣》等與時俱進的創新之作。
劇團忙不停,劇場不打烊。2月2日起,豫園·海上梨園迎來5台戲6場演出,“從初五到正月十五,上海越劇院古戲樓版《紅樓夢》、上海滬劇院《石榴裙下》、上海昆劇團《販馬記》、上海如意越劇團《梁山伯與祝英台》、上海京劇院《紅娘》陸續上演。”海上梨園副總經理王平表示,“觀眾中30%—40%為游客,其余的則是戲迷。越劇、滬劇等地方劇種尤為受到游客歡迎,讓他們感受到濃厚的海派文化。”
“這裡是最佳觀景位,到了晚上燈火輝煌。”離開場還有15分鐘,王小姐頂著冷風在海上梨園露台拍照留念,她告訴記者,自己年年來豫園看燈,在海上梨園看戲還是第一次,“到豫園老建筑看一場滬劇演出,有意思。正好還有豫園燈會,演出票包括燈會門票,很劃算。多虧我同伴發現了套票。”王小姐與朋友都是音樂劇粉絲,“平時我們在亞洲大廈、共舞台看劇多。滬劇,以前在電視裡看過。這次買一張兩百多元的票,能坐在觀眾席第一排,中間位置離舞台非常近,仿佛到了音樂劇小劇場。”
韋沁瑜和外婆一起坐在第一排看《石榴裙下》,她在上海滬劇院滬語訓練營學習了兩年,經典唱段張口就有。“我們第三次來海上梨園看戲了,比起其他劇場,這裡的演員距離觀眾特別近。”外婆笑言,今天其實是全家出動看戲,“票子太搶手,我們買票晚了,我倆坐第一排,小孩的爸爸、媽媽和外公隻能坐在后排了。”阮小姐一人來看《石榴裙下》,“我是程臻老師的粉絲,除了今天《石榴裙下》,大年初四她在奉賢演《羅漢錢》,大年初六折子戲流派演唱會,我都追了,過了一個充實的春節,滿足!”(記者 諸葛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