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崇明這份“硬核認証”,值得驕傲!

2025年02月05日09:35 |
小字號

冬季,崇明島上,遠方的候鳥如約而至。它們成群結隊,在這裡嬉戲覓食、翩躚起舞,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作為一份生態環境“晴雨表”,鳥類的翅膀往哪飛,衡量著一個地區的生態品質。

大量鳥類聚集,是崇明近年來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體現。這是一份來自鳥兒的生態認証。

小天鵝“進城”

近日,攝影愛好者王宏球在城橋鎮南門碼頭拍攝時,鏡頭中意外闖進了一群小天鵝。“它們就在距離江堤300多米處,大概有30多隻。很多在江邊散步的居民都看到了,連續好幾天都飛來覓食。”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小天鵝出現在居民區附近,讓王宏球很是驚喜。

“這兩年,崇明三島近海岸的濕地上,鳥類的蹤影也越來越多。”王宏球鐘愛拍攝鳥類,多年來為無數水鳥留下了美麗的瞬間,也見証了崇明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

小天鵝出現在崇明中心城區附近,和適宜的環境有很大關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馬志軍告訴記者,鳥類生存需滿足一定的條件,以小天鵝為例,棲息地要有干淨的水源、充足的食物以及相對不被干擾的環境,才會吸引它們到來。

區林業站相關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近幾年,他們研究發現珍稀鳥類飛進城區附近濕地嬉戲覓食的案例開始出現。甚至由於崇明有適宜的生存環境,白鷺等一部分遷徙候鳥變成了留鳥,把家安在了島上。

小天鵝 臧洪熙攝

推進生態修復與保護

崇明島最東端,距離中心城區80多公裡,上海首個世界自然遺產——東灘候鳥棲息地,這裡還有小天鵝的“大部隊”,每年冬天有超過2000隻小天鵝到訪。

這是崇明生態環境整體提升的成效,這裡的好生態並非天然如此。以往,小天鵝在東灘難得一見。“2016年,保護區隻記錄到60隻小天鵝前來越冬。”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高級工程師吳巍告訴記者。

小天鵝到哪裡去了?在城市發展擴張的進程中,自然生態受到沖擊。想要讓鳥兒回歸,唯有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修復生態這一條路。

早在2013年,上海就啟動了崇明東灘生態修復項目,通過清除互花米草外來入侵物種、恢復長江口原生植被和底棲生物群落等舉措,為候鳥營造出近25平方公裡的優質棲息地。

一系列舉措的成效逐漸顯現。近幾年,東灘小天鵝數量從幾十隻增長到上千隻,到2022年冬季,東灘小天鵝總數已超過2900隻,刷新了近20年來保護區內小天鵝數量的記錄,此后,每年冬天到訪東灘的小天鵝均穩定在2000隻以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小天鵝的一“進”一“退”絕非孤例。隨著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綠化造林、長江禁漁、水環境保護等一系列工作初見成效。近年來,崇明三島整體生態基底持續提質,更多鳥兒選擇來到崇明島落腳、棲息和繁殖。

“2024年,崇明東灘擁有1%總數達到12種。”吳巍向記者介紹。1%指的是“佔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這是《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中的一條評價標准,能夠精准、規范描述和評估候鳥數量與濕地生態之間的關聯——如果一塊濕地定期棲息有一個水禽物種或亞種某一種群1%的個體,就應被認為具有國際重要意義。

王宏球攝

1%指標不僅是衡量東灘濕地在全球候鳥保護領域重要程度的關鍵指標,進一步來說,在《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也將其作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關鍵評價指標之一。

“生物多樣性對維護地區的生態安全和生態平衡、改善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城市不應是生物多樣性的荒漠,對地區建設而言,綠色發展才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馬志軍說。從1%出發,未來崇明還將堅定不移推動綠色發展,進一步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崇明樣本”。

(來源:上海崇明)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