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圖東館,碑刻傳拓、上海剪紙、上海絨繡等非遺技藝與游戲IP聯名吸引眾多讀者
一次手工活體驗非遺碰撞二次元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要花兩個小時,有信心完成嗎?”聽到記者的問題,兩個正用拓包上第一遍墨的小姑娘抬頭,異口同聲地笑道:“當然有!”
下午1時30分不到,上圖東館7樓城市客廳的非遺體驗區前,讀者陸續排起隊,有親子家庭,也有結伴而來的年輕讀者。老讀者見狀,端詳過體驗區周圍的展品后,也加入等待的隊伍。值班人員介紹,春節假期,幾乎每天都是這樣的景象。幾張體驗桌前,總是圍滿體驗碑刻傳拓的讀者。
蛇年新春,上圖東館7樓“變身”了。穿過“蛇·生肖藝術大展”這個由藝術家們創作的形態各異的蛇主題作品展,迎面撞上這個由讀者和上海絨繡、上海剪紙、碑刻傳拓及拓片裝裱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同完成的藝術展。讀者們完成的作品既可以帶回家,也可以選擇留在現場,共創一牆充滿趣味的非遺“年味”。
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得益彰
小曹、小沈表姐妹倆選擇的是高難度的拓麻歌子(20世紀90年代誕生的電子寵物系列游戲)IP定制磚。小曹在上海讀四年級,表姐小沈從安徽巢湖來過年。“為什麼選這個圖案?”小曹指指小沈,“這個可愛,她喜歡。”原來,前幾天,小曹已經來參加過活動,拓了一小幅“新春快樂”帶回家。小沈見了愛不釋手,姐妹倆約好再來體驗,這次直奔這幅最大幅作品“下手”。
另一張桌上,倪子越和母親也決定挑戰拓麻歌子IP定制磚。“中國人古老的智慧和技藝,非常考驗孩子的耐心。自己動手完成的作品,很有成就感,還能直接‘上牆’展示,更有參與感。”母親支持他在圖書館“泡”一下午,小倪接話道:“明天上午我還要早點來,體驗旁邊的剪紙活動。”
二次元像素風格的IP圖案為什麼難拓?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復部副主任王晨敏為記者解惑:“這些圖案和文字線條不同,要保証每個條塊完全不進墨,需要提前做好防護措施。基於方塊的深度,刷紙要特別小心,避免過度拉伸導致紙張破損。”
二次元與碑刻傳拓非遺技藝的結合,為讀者在春節期間帶來新的文化體驗,也給非遺項目的傳承者們帶來更多啟發。“讀者親手體驗碑刻傳拓的全過程,不僅可以直觀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還能在二次元文化的背景下,重新認識傳統文化。有個小朋友體驗碑拓后興奮地說,原來拓片可以這麼有趣!”王晨敏說。
活動現場,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復部主任張品芳帶領團隊完成的傳統碑拓作品與二次元風格作品並列展示,妙趣橫生。另一邊,讀者們拓出的作品繞著圓柱懸挂起來,仿佛一棵巨型的祈福樹。王晨敏說,非遺傳承推廣需要與時俱進,結合現代人的興趣和需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並非遙不可及,隻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就能讓兩者相得益彰。
讓上海的“好東西”被更多人知道
“IP聯名的形式很棒,我自己就是《太鼓達人》的粉絲,小時候經常玩。”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90后”工藝美術師胡月溦笑道。展覽現場,有多幅她創作的二次元剪紙作品。一面由近百個“樂”字剪紙拼成的展牆,由胡月溦從上海圖書館字庫中選取不同字體的“樂”,中間最大一幅“樂”出自她之手,其余96幅剪紙作品都是由讀者現場體驗完成的。
胡月溦8歲在少年宮學剪紙,一路拜師學藝,直到把剪紙作為職業和事業。在她看來,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上海剪紙吸收了北方剪紙粗獷朴實、線條奔放的特點,又糅合了南方剪紙纖細秀麗、線條流暢的特色,不斷革新、題材廣泛,花鳥魚虫人物都能成為栩栩如生的圖案。
“這次和游戲公司合作二次元IP,顏色豐富,還原度要求很高。”胡月溦覺得,民間工藝有實際用途、實用價值,“跟上潮流就能留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同樣的道理。“每個時代流行的東西不一樣,要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年輕人喜歡的題材就是很好的媒介。”
77歲的上海絨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市級傳承人包炎輝繡過很多大作品,人民大會堂的上海廳、國宴廳、香港廳等處都有包炎輝團隊的絨繡藝術作品。談到在上圖東館展出的“吃豆人”,他笑道:“不是想象中那樣簡單。光是自己配色、染出合適的絨線顏色,就頗費時間。最講究的是‘吃豆人’張開的嘴,上海絨繡的一根線由四股羊毛絨線擰成,一針下去,太粗,輪廓不對,最后調整成一股線,也就是原來四分之一的粗細。”
什麼是“上海絨繡”?帶領讀者體驗的過程中,這是包炎輝被問到最多的問題。“上海絨繡是在特制的網眼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絨線繡的,色彩濃郁、立體感強,被譽為‘東方油畫’。19世紀末,絨繡從歐洲傳入中國,20世紀以后,絨繡在上海開始發展與創新之路。2011年,上海絨繡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聽了介紹,有讀者恍悟,“從一開始的外來工藝品發展成為我們自己的‘非遺’,中西合璧,就是海派的特色。”
包炎輝與上海絨繡結緣40多年。如今,在浦東洋涇開辦的“上海絨繡傳習所”裡,他帶領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老藝人們,一針一線繡成一幅作品往往要三四個月。
“上海的‘好東西’應該讓更多人知道。”讀者的感慨讓包炎輝頗為觸動,“年輕人喜歡動漫游戲,用他們喜聞樂見的題材,可以擴大絨繡的受眾面。”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施晨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