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去年上海市民提交群眾建議9.8萬件 採納率98.5%

2025年01月27日09:20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去年上海市民共提交群眾建議9.8萬件,重要建議採納率達98.5%

“金點子”化為社會治理“金鑰匙”

元旦剛過,韓國游客帶火上海景點、韓國人街頭扎堆等多個話題屢上熱搜。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日前發布的數據也顯示,2024年,上海接待入境游客超過600萬人次,上海逐漸成為“中國入境游第一站”。覆蓋兩大機場的“外籍人員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以及一系列中轉入境服務便利化措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這幾個服務中心的設立,源於上海市民列多通過人民建議征集信箱提交的一則人民建議。

過去一年來,市民的一個個“金點子”,推動改善了一系列工作。1月3日下午舉行的人民建議征集工作交流會上透露,2024年全市各級人民建議征集部門共收到群眾建議9.8萬件,重要建議採納率高達98.5%。

1155個聯系點“活”起來

去年年初,經歷9個月改造后,閔行區馬橋鎮旗忠村沙溪影廳揭牌運營。雖說是農村電影放映點,可硬件設施卻同商場裡的影廳別無二樣,裡面還貼心地布置了無障礙專座。“老早看電影要跑到鎮上的商場裡,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大影院的配置,老贊額!”舒適的觀影體驗,令村民朱品芳激動不已。在揭牌儀式上,旗忠村特意邀請來七寶中學師生代表,原因是影廳的改造,源自一條名為“關於高品質建設閔行新型農村電影放映示范點”的人民建議。而這條建議,正是七寶中學的學生們提出的。

在七寶中學,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走出校園調研思考蔚然成風。2023年3月,七寶中學率先在高中校園設立“人民建議征集聯系點”。為了幫助學生們參與提建議,學校還開發了多種走出校園的實踐課程,並鼓勵同學們成立調研小組,積極參與城市的社會治理。

近年來,隨著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的深入,提建議的渠道和網絡覆蓋到市民身邊。除了不斷完善的各類渠道外,1155個線下人民建議征集聯系點織密了征集網絡,功能逐漸凸顯。依托這些聯系點,人民建議征集的觸角又“伸”到了不同行業、領域和群體,開展的各類征集活動也更有針對性。如嘉定區面向貨車司機推出新就業群體人民建議征集信箱﹔崇明區新海鎮征集聯系點面向滬蘇三鎮居民開展“毗鄰民生”建議征集﹔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針對樓宇企業開展專項征集﹔團市委將“上海青年匯智團”與人民建議征集機制有機融合,凝聚關心社會事務的青年近千人等。

在“人人參與社會治理”之風的引領下,廣大市民群眾以主人翁姿態,為上海發展建善言、獻良策,人民建議征集工作呈現了利益表達更加多元、社會參與更加廣泛、社會活力競相迸發的局面。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辦的工作人員說,過去的一年裡,建議人群體更加豐富了。

不久前,“在公共游泳館設立親子更衣間”這則建議獲評2024年度優秀人民建議,建議人張穎是一名婦產科醫生﹔入住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后,付智源提交了一則“優化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配套服務”的人民建議,給同樣入住的其他小哥帶來了便利﹔10年來已相繼提交153條有價值建議的建議人陶麗萍稱,在提建議的過程中,她始終“甘之如飴,不以為苦”,因為她的動力隻有一個,就是“把自己當作城市的主人”。

改變人民城市治理模式

回憶起去年的一場圍繞蘇州河水環境治理議題的“蘇河議事廳”,普陀區信訪辦、區人民建議征集辦主任陸小幽說,那場討論人氣很旺,現場近300名群眾濟濟一堂、爭相發言。尤其是“蘇州河能不能垂釣”話題,出現了一段持久的觀點碰撞。當時,普陀區水務局副局長董銳依據政策和管理經驗分別作答,既談問題又談解決路徑,不回避不足和矛盾。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一個個“金點子”在討論中應運而生。

眾人之事眾人辦、大事小事好商量,人民建議征集工作改變了超大城市的治理方式和治理體系。面對面開展形式多樣的“市民圓桌”座談會、大討論,把“急難愁盼”擺上桌面,讓市民與職能部門一起各抒己見,尋求解決路徑,正成為各區工作中的“新路徑”。據統計,去年上海各區開展各種人民建議征集座談會大討論50場。

參與是共治的重要一環。陸小幽認為,治理不同於管理,更多的是“人民自主”,需要引導、發動更多的“人”、更多的主體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這類“金點子”議事活動,以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民主方式,凝聚社會各方智慧力量,提高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解決基層治理遇到的問題。

每次現場大討論,普陀區還會同步在線上發布人民建議征集令。去年的三場“蘇河議事廳”,線上線下共計接收辦理人民建議500余條,找到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良方”。事實上,在上海,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已經形成了廣泛聽民聲的制度機制,把群眾建議作為改進工作、完善政策的“捷徑”。

上海市民政局在此前的交流會上曾分享,收到市民改進養老綜合津貼發放方式的建議后,市民政局通過電話溝通、問卷調查、多方論証等方式,廣泛了解群眾需求,最終推動實現了津貼的“免申即享”及雙渠道發放,最大限度保障老年人的權益﹔上海市城管執法局則將人民建議征集形象地稱為發現城市管理短板的“顯微鏡”、提升執法管理效能的“智囊團”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倍增器”。通過人民建議征集工作,市城管執法局把城市管理的“最后一公裡”,變成了政策措施制定的“最先一公裡”。剛剛發布的上海第二輪人民城市建設行動方案在制定時就開展了專項征集,並對收集的近2.7萬條建議進行了梳理,對涉及基層治理、住房保障、就業創業、子女教育、養老服務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建議作了吸納,“垃圾桶設置”等部分剛剛涌現的、具體的民生“小事”被原封不動地納入方案。

實踐証明,社會治理機制在認識與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無不來自人民的實踐和智慧,無不得益於基層探索同頂層設計的良性互動。

奉賢區去年7月曾開展“我為賢城獻一策”征集活動,短短一個月共征集到18202條“好點子”。社區食堂為外賣騎手提供延時服務、圖書館推出“深夜書房”、校園周邊道路優化改造……來自市民群眾的“好點子”為新城建設注入民智活力。

“金果子”擦亮“金名片”

如果說“共建共治”意味著公眾參與度的提升,那麼“市民共享”則指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不斷增強。

1月3日,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辦表揚了2024年的100件上海市優秀人民建議。翻閱這一條條人民建議,從經濟發展到社會治理,再到衣食住行,群眾智慧給人民城市帶來的一項項改變無處不在,每一條都與城市發展“同頻”,與民生實事“共振”,與群眾需求“合拍”。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辦介紹,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金點子”化為社會治理“金鑰匙”,結出利民惠民“金果子”。

一些改變令人耳熟能詳:市民韓曙的一則“關於解決非機動車過江難”的建議,推動了復興東路隧道電動車越江通行方案的制定並啟動改造﹔市民錢子淵的“關於優化外國人臨時駕照申領流程”的建議,催生了駕照的在線翻譯服務,從而實現交警窗口的“一站式”辦理,推動上海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市民湯嘯天的關於在上海開展紅色資源“尋寶”“晒寶”活動的建議,促成了全市范圍開展“晒晒傳家寶·我家的紅色記憶”活動……

不僅是“大的變化”,更多的人民建議則推動了市民身邊實實在在、可感可知的改進。楊浦區“鳳南一村”舊住房更新項目開展了150天的“人民建議”大征集,創下了全市最快實現一輪意願征詢、二輪簽約和三輪自主搬遷3個100%的新紀錄。參與到征集的居民最真實的想法和建議,幫助設計圖紙一改再改,房型也從9種擴展到20種,最大程度去保障房型結構的相對公平。說到底,最終受益的還是居民,這何嘗不是人與城的“雙向奔赴”,是“人民建”和“為人民”的有機統一。

央視紀錄片《人民城市的上海實踐》中這樣評價:上海的人民建議征集工作是“超大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實踐探索,是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的柔軟落地”。不斷提升能級的人民建議征集工作,已然成為人民城市建設的一張“金名片”。(記者 毛錦偉)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