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個“家”,滬漂從來客變成了社區主人
閔行520個新型居住社區入住15.1萬人,居民歸屬感幸福感得到提升
在滬有“家”,滬漂從來客變成社區主人
“我來自山東,是一位全職媽媽,一年前跟隨先生來到上海,機緣巧合選擇租住在馬橋華潤有巢社區。在這個社區裡,我們不再是‘客’,人人都是主角。”在閔行區近日舉行的黨建引領新型居住社區治理創新研討會上,劉婷婷作為新型居住社區的居民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在閔行,像劉婷婷這樣的新居民已有15.1萬人,他們大多是滬漂年輕人,租住在全區520個新型居住社區(包括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記者採訪發現,在這些新社區裡,滬漂年輕人的租客角色發生轉變,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從“合伙人”到“主理人”,從“受助者”到“提供者”,他們的歸屬感、幸福感和價值感得到提升。
新居民不隻為了“住”
留住年輕人,才有無限可能。如何精准對接年輕人需求,是治理要解決的問題
所謂“新型居住社區”,指的是有別於傳統居住社區,以租賃為主、具有居住屬性和居住功能並且實際已有居民居住的社區。在閔行區,新型居住社區主要有三大類型,分別為保障性租賃住房、市場化租賃住房、類住宅。
目前,閔行區已有520個新型居住社區(包括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房間數量為14.8萬余套(間),入住居民約15.1萬人。其中,市場化租賃住房的體量最龐大,但預計未來,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體量將持續增加,成為新型居住社區的主導力量。
新社區的居住人群呈現多元化、年輕態、流動性強等顯著特征。以閔行區人才公寓——顓橋龍湖冠寓為例,這裡毗鄰“大零號灣”,共880間房,住戶近1000人,以上海交大在讀學生、科創白領和文化青年為主,平均年齡32歲,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住戶佔83%。
又如浦江中心微領地青年社區,總建筑面積約7萬平方米,共有6棟樓3116間租賃住房,已入住近5000人,其中80%都是20歲—30歲人群,大多是大學畢業沒幾年的職場新人,四成以上從事信息、科技、金融、咨詢等行業。
這些新居民不隻為了找個“住”的地方,對政務服務、創新創業、婚戀交友、文體活動、自我提升等需求也較為強烈。如何精准對接並滿足這些需求,是新型社區治理需要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給年輕人創造更好的居住環境,一直以來都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溫情。隻有留住年輕人,才有未來無限可能。當前,閔行區正以“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為目標,不斷深化黨建引領新型居住社區治理的創新實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努力提升城市的溫情指數。
這兩年,閔行區堅持黨建引領,探索分類治理,創新機制和方法,已形成在社區(街區、園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籌備組)、鄰近居村委會代管、鄰近居村委會代管(派駐社工站)、納入居委會管理、黨群服務站和社工站共育下的自治共治等五種模式。
“治理架構不斷健全、配套服務更加完善、安全應急日漸夯實、青年參與更加活躍、長期居住意願不斷增強……”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黨委書記童瀟教授概括了閔行新型居住社區的特征,同時也指出新型居住社區普遍面臨的一些問題,比如治理主體多元、需求多樣化、居民流動性大、社區資源有限、協調難度大、管理難題增加等,這些需要不斷在創新實踐中進行突破。
租客變成社區當家人
注重讓青年人發聲,引導更多青年人成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和引領者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新型居住社區,除了可以低於市場價拎包入住精裝修公寓,以及通勤便利、生活方便舒適等原因,還特別看重這裡的活力和歸屬感。
注重讓青年人發聲,讓青年人解決自己的事,這些新社區引導更多青年人成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和引領者。他們不再是異鄉客,而是新社區的當家人。
馬橋華潤有巢社區是閔行區首家成立居委會籌備組的新型居住社區,擁有2475套住房,是馬橋鎮規模最大的租賃社區,居住人口已達3000多人。居民劉婷婷說,“住在這裡,我體會到一位全職媽媽‘走出家門’的快樂。現在,我已成為社區‘寶媽’社群的帶頭人。”
作為社區寶媽俱樂部的主理人,她組織開展多期親子活動,為寶媽互幫互助搭建平台。在居委會籌備組的幫助下,她們還引入多方資源,舉辦多期“巢物”置換活動,營造熟人社區的和諧氛圍。
最近,在黨支部書記的支持下,劉婷婷還發起成立社會組織的申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動員更多住戶參與社區共建共治。由此,她也找到了在這座城市的發展方向。
記者了解到,馬橋華潤有巢社區探索“黨支部+居委會籌備組+黨群服務站+共治委員會”治理模式,初步建立起社區自治共治格局。眼下,社區已涌現“寶媽”、美食、籃球、騎行等9個社群,還通過“有巢YI家”議事廳平台,成功實現社區食堂運營、881路公交路線增設有巢停車站點等訴求落地。
許多長租公寓不在居村委會管理范圍內,如何進行公共服務供給?如何實現公共管理規范化?
去年8月,作為閔行探索黨建引領新型居住社區治理模式的試點之一,顓橋鎮龍湖冠寓社工站成為上海首家建在長租公寓的社工站。社工站深入調研了解到,這裡的住戶學歷高、科創元素濃,對政務服務、落戶政策、就業創業等需求強烈。
為此,社工站舉辦“周六一小時”政務服務活動。活動現場,最受歡迎的是金字塔人才安居補貼政策咨詢攤位。一位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住戶前來咨詢,鎮裡負責人才工作的老師詳細介紹政策,還幫他對接有關部門。“現在,我已完成申請,明年就能領取大約1.2萬元的安居補貼。這對我來說很重要,能減輕不少生活壓力。”這位住戶感激地說。
實現安居到悅居升級
哪怕工作再苦再累,想到有一個溫暖的“家”,就覺得自己不光在“生存”,而是在生活
“哪怕工作再苦再累,想到有這樣一個溫暖的‘家’,就覺得自己不是在‘生存’,而是在生活。”一位“00后”新居民動情地說,“真切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的溫度。”
年輕人選擇一個人住,並不代表喜歡一個人生活。交友、展覽、運動、公益……記者發現,這些新型社區更注重社群生活,提供交流平台,引入前沿潮玩文化,構建潮流生活圈,打造青年共享空間,讓年輕人住在一起、玩在一起,實現“安居”到“悅居”的升級。
阡集·莘社區作為由莘庄鎮與上實城開集團聯合開發的閔行區首批認定的挂牌人才公寓之一,是一個集“萌寵、運動、社交、文化”於一體的新型居住社區,社區住戶年齡大多在30歲左右。
這裡提供室內游泳池、籃球館、足球場、健身房,設有眾多寵物空間和寵物友好設施,新穎有趣的商業中心和藝術空間就在樓下。住戶小李說:“住在這裡很有幸福感,樓下就有一個健身房,年輕人經常一起鍛煉身體、參加比賽,社交屬性強,有吸引力。”
莘社區還舉辦“心動好聲音”歌唱比賽、“夏日開莘吃貨節”等活動,受到住戶歡迎。一位“好聲音”參賽選手在賽后表示:“自從搬到莘社區,參加了很多活動,還和鄰居組了一個小樂隊。初心驛黨群服務站幫助解決場地、設備等問題。”
每逢節日,社區還會組織舉辦慶祝活動。春節前夕,社區樂隊邀請住戶一起坐坐,聽聽音樂聊聊天﹔元宵節,一些社區居民聚到一起做熱騰騰的湯圓﹔端午節,則邀請住戶一起包粽子,整個社區充滿歡聲笑語。
“每一位租客都是這裡的主角,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在提供住房的同時,我們定期舉辦充滿情懷又時尚好玩的活動,線上組建青年網絡社群,線下培育青年興趣社群,組織游園會、落日瑜伽、音樂節、藝術展、寵物運動會等活動,讓鄰裡生活充滿親密感與儀式感,幫助青年更好地融入社區。”莘社區青年中心負責人丁琳告訴記者。
今年新開放入住的浦江中心微領地青年社區,結合緊鄰高校和入住人群以剛畢業職場新人為主的特點,以CAMPUS(校園生活)為主題,營造具有校園感的社區,讓剛步入社會的青年有一個更“適意”的過渡期。“CAMPUS開飯夜”讓許多住戶記憶深刻。那天晚上,流水席、美食展、社區游戲、快閃二手流通站等,吸引一大批熱愛美食的“同學們”相聚在一起。在這樣的新型居住社區,滬漂年輕人不會覺得孤獨。
與這座城市雙向奔赴
年輕人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走出家門、社區和街區,與老住戶融合,異鄉人變同鄉人
滬漂年輕人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走出家門、社區和街區,與這座城市實現“雙向奔赴”,找到情感歸屬,實現價值重塑。
“00后”姑娘小顧大學畢業剛一年,現是閔行一家醫院的社工。幾個月前,她入住江川路街道河東小區的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距離單位步行大約15分鐘。這是閔行區為數不多的嵌入居民區的“新家”,去年年中開始對外運營,共有91套房,供應268個床位,出租率近100%。
“我來看一眼,就喜歡上了。”小顧說,自己住的是兩人間,空間雖然不大,但新裝修的房間簡約溫馨,空調、洗衣機、冰箱、衛浴、衣櫥一應俱全,拎包即住。“整體環境和配套比之前租的小區好很多。樓下單元門有防盜指紋密碼鎖,讓人很有安全感。”
作為嵌入居民小區的“新家”,閔行區人大代表、河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邵寧和小伙伴們一直在探索如何讓新住戶與老住戶更好地融合,讓異鄉人成為同鄉人。
為滿足新住戶的需求,河東小區召開議事會傾聽大家意見。需求很快落實,設置便民超市,為入住者提供便利﹔新設社區食堂,為城市建設者提供打折優惠服務……在整合各方資源,為新住戶提供便利的同時,河東小區也積極搭建平台,讓他們走出家門有機會反哺社區。
目前,這個“新家”共入住滬閔醫院、汽輪機廠、零號灣科技企業等18家單位的職工。每周四,滬閔醫院的醫護人員會到社區黨群服務站定點開展義診,小顧就是其中一員。她之前在大學裡學的是老年服務與管理,“我很熱愛現在這份工作,它不僅要有一定的醫學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愛心”。
採訪當天,小顧接到業委會主任的求助電話,一位患過中風的居民身體不適,她立馬趕過去。“沒事的,爺爺,您的血壓正常,平時手指要多活動,還要慢慢鍛煉和練習走路,保持良好心情,會好起來的……”在她的安撫下,70多歲的老先生情緒平穩了。
除了定期在居民區開展義診,每當居民有需求,小顧和她的同事基本上“隨叫隨到”,她們逐漸與老居民打成一片。“為居民提供相應的服務,為老齡化社區帶來溫暖和力量。這就是一種‘雙向奔赴’。”邵寧表示。
新虹中航公寓社區是閔行首家納入周邊居委代管的新型居住社區,其中居住100余人的“小哥樓”成為特色。社區在為外賣小哥提供綜合配套服務的同時,還建立了“小哥議事廳”平台,引導小哥主動參與社區治理與服務。街道也發揮外賣配送員走街串巷、感知度高、受眾面廣的優勢,以“積分制”等形式,引導小哥化身網格“信息員”、城市“巡查員”、流動“急救員”,為街區治理、城市發展提供“金點子”與“新力量”。(記者 黃勇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