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以創新能力搶佔發展先機 創新活力持續迸發

2025年01月17日09:23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以創新能力搶佔發展先機

■剛剛過去的2024年,是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十周年。十年前,上海在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的基礎上,加上了“科技創新”這第五個功能定位。落實國家戰略、維護國家利益、保障國家安全,上海責無旁貸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為此,上海不僅關注“從0到1”,也重視“從1到10”“從10到100”,全面增強全鏈條、全過程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臨港是上海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每當歲序更替,人們便守在滴水湖畔,迎接新年第一縷陽光。光打在人身上,也照亮了不遠處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場。

換個角度想,這何嘗不是一種時代隱喻——唯有不斷創新,才能勇立潮頭、光照四方。

剛剛過去的2024年,是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十周年。十年前,上海在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的基礎上,加上了“科技創新”這第五個功能定位。落實國家戰略、維護國家利益、保障國家安全,上海責無旁貸。

從“打基礎”“建框架”到“強功能”,如今,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進入了創新活力持續迸發、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新階段。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上海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4%左右,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到57.9件,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

如何邁向下一個十年?向前望,上海已有方向。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戰略目標,上海明確到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這絕不是一條坦途。當前,全球正處於新一輪顛覆性技術大爆發的前夕,誰佔據了科技創新制高點,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放眼世界,沒有哪座大城市不在創新路上全力奔跑。

上海既得風氣之先、領思潮之先,也是承受壓力之先。惕厲緊迫有之,信心恆心亦有之。關鍵的關鍵,就是要以創新為引領,啃下一塊塊“硬骨頭”。

每一關都難過,每一關都要過。

去年年末,《自然》《科學》分別發布了2024年度“十大人物”和“十大科學突破”。兩份榜單唯一的交集,是上海長征醫院教授徐滬濟運用異體通用型CAR-T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突破性進展。

一項隻入組3名患者的臨床試驗,為何能登榜?兩大頂刊的評價裡提到了這些字眼:冒險、革命性方法、新篇章。

創新精神正寓於此。畢竟,真正的創新不是亦步亦趨,而是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今天,當我們在上海談論創新,談論的是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近年來,上海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支持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努力產出更多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

去年,為深化基礎研究組織實施機制改革,上海尚思自然科學研究院成立。前不久,上海首批“尚思探索學者”揭曉,年輕科學家們將潛心探索科研“無人區”。

提升原始創新、源頭創新能力,才有可能搶佔先機,引領發展。

人類科學技術出現爆炸式飛躍的時間點,被稱為科技革命“奇點”。

美國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在新書《奇點更近》中開宗明義:人類邁向奇點的千年征程已步入沖刺階段。他指出,這些年的一系列進步都建立在“加速回報定律”之上:信息和計算技術的力量越大,邊際成本越低,而邊際收益越大。

科技創新對於原有“四個中心”乃至千行百業的牽引作用,同樣隨技術的進步呈指數級增長。人工智能正加速滲透各行各業,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為此,上海不僅關注“從0到1”,也重視“從1到10”“從10到100”,全面增強全鏈條、全過程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作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產業的“交匯點”,上海腦機接口技術取得顯著進展。為搶抓腦機接口技術發展機遇、培育未來產業,《上海市腦機接口未來產業培育行動方案(2025—2030年)》日前發布。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催生新模式、新動能,構筑起國際競爭新優勢。

有學者指出,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是若干產業門類的簡單集合,而是內部功能互補的產業生態體系。今年,上海要“全力打好產業生態培育攻堅戰”,其要義就是反對原先“內卷式”競爭,推動各區深耕細作各自特色賽道,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更成熟、更具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改革勢在必行。拿著舊地圖,永遠找不到新大陸。

創新需要精神,更需要土壤。

很多科學家、企業家都提到,之所以選擇在上海創新創業,就是看中這裡的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比如華為總部在深圳,研發中心卻設在上海。去年上海青浦練秋湖研發中心啟用,首批3000名員工入駐,預計今年將增至3萬人。

人才是第一資源,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升級尤其需要人才支撐。截至2022年年底,上海人才資源總量已達到738萬人,人才優勢成為上海城市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吸引世界級人才,要有世界級平台,還要加大人才發現、使用、流動等環節放權鬆綁力度,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去年,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團隊的發明專利“磁性無機納米粒/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核殼復合微球及其制備方法”完成了所有權變更,實施轉化的企業將分期付款3520萬元給學校,以獲得專利的全部所有權。

這是上海深化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完全賦權”模式的一個案例——通過進一步放權鬆綁,將“最強大腦”的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不僅如此,鼓勵創新,也意味著允許試錯、寬容失敗。

新年伊始,上海國資基金消息頻傳。如總規模100億元的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發布投資策略,關注科學屬性強、轉化風險大、現有產業化條件缺乏,但迭代迅速、有機會產生巨大變革的技術。近期,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將正式啟動子基金公開遴選。

國資基金敢投,無疑將吸引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進而樹立容錯導向,完善創新生態。

《未來漫游指南》提醒讀者:“未來就是現在,我們已經生活在未來之中。”大變局下,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記者 周程祎)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