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白相" 海上年俗風情展挖掘上海人過年風俗
海上年俗風情展挖掘上海人過年的有趣風俗、熱門內容
走街串巷,過年“一道白相”
昨天,“魔都新春娛樂指南——第十九屆海上年俗風情展”在市群藝館一樓展廳拉開帷幕,海上年俗市集同步開張。“今年,展覽聚焦‘娛樂’這一話題,帶領觀眾走街串巷,以市民的視角觀察這座城市,一道去白相。”策展人陸寅蘭說,“通過挖掘上海人關於過年娛樂的有趣風俗、熱門內容,展現上海文商旅體展深度融合的全新視角。”
新春娛樂從“屋裡廂”說起
在陸寅蘭看來,若要盤點上海的新春娛樂,應該從“屋裡廂”說起。本屆海上年俗風情展,就通過“屋裡廂·團團圓圓‘好白相’”“馬路上·街頭娛樂‘交關多’”“地標娛樂·上海特色‘水陸空’”“年俗娛樂·全家出動‘花頭透’”四個部分,講述上海人過年的種種習俗。“中國人對年的理解,就是團圓、鄉愁、回家等。以往我們做過非常多傳統的內容,比如楹聯、年畫、生肖等﹔這次的展覽希望展現當代語境下的年俗,它是與時俱進的,表現形式也和以往不同。”
春節期間,“屋裡廂”的娛樂方式,自然是看電視了。除夕夜,一家人吃著團圓飯,圍著電視機看春晚,是無數“上海小囡”最為深刻的過年記憶。除了央視春晚,上海人也有屬於自己的春節記憶。比如1986年除夕夜,“卡西歐杯”家庭演唱大獎賽決賽在上海電視台播出,創下94.5%的驚人收視率﹔這也是中國內地音樂類選秀節目的先驅,后來為大家所熟知的歌手巫慧敏、周冰倩等,都出自這個舞台。1998年1月首播的《相約星期六》,也令上海觀眾印象深刻。作為中國內地第一檔以婚戀交友為主題的電視節目,開播第一周就接到12000多個咨詢電話﹔收視率也在一年后攀升到20%,成為20世紀90年代末的上海綜藝節目之冠。
除了一家子團聚吃年夜飯、鬧元宵,上海人還有剃頭燙發、汏浴、拍全家福等年俗。“新年辭舊歲,上海人講究‘頭勢清爽’﹔除了剃頭發,沐浴也是中國人過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陸寅蘭說,沐浴,上海人稱“汏浴”,90年代中期,上海人家大多還沒有獨門獨戶,更不用講獨立的衛生間和浴室了,“家家戶戶隻能去公共澡堂裡洗,渾堂就是老上海對公共浴室的稱謂。看到這個展覽,能勾起許多老上海人的記憶”。
從看電視、唱卡拉OK,到街頭上的娛樂——釣魚、薩克斯、康樂球等,展覽呈現了上海市民的種種娛樂項目。記者看到,一張四四方方的康樂球桌擺在展廳裡,已經有爺叔忍不住上手試玩。半個世紀前,康樂球曾風靡弄堂﹔十來個人圍攏在這個1米多高的四方台子周圍,聚精會神地看著台面上的棋子。
藏品可見城市發展軌跡
和上海地標有關的特色娛樂也很多。坐游船、乘911路雙層巴士、登雙子山等,都是大家鐘愛的游覽上海的方式。展覽現場,還能看到911路歷代公交車模型、1000客位上海輪渡—滬航客74模型和上海輪渡、浦江游覽票據等收藏品。“當時乘坐輪渡有紅色、黃色、綠色等不同顏色的籌幣,對應不同的價格。單人乘坐和帶著一輛自行車乘輪渡,就是不一樣的價格。”“80后”市民丁廣吉為此次展覽提供了上海輪渡塑料籌幣、20世紀80年代上海市區交通游覽路線圖等藏品,“可以看到短短三四十年間,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除了收藏愛好者這一身份外,丁廣吉也是一位Citywalk(城市漫步)設計師,在上海創立了自己的公司,每月2—3次,帶領感興趣的市民從Citywalk中認識城市的建筑、歷史與文化。“比較火的幾條線路,有靜安的蘇河灣段﹔也有從徐家匯公園往武康路這一段﹔或者從外灘一路穿過金陵東路,走進老城廂,每個區幾乎都有一條代表性路線,可以在行走過程中了解上海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春節臨近,丁廣吉最推薦他新近開發的一條路線,從張園出發,一路行經靜安別墅、安樂坊、花園公寓、華業小區、慈惠北裡,抵達1920年毛澤東寓所舊址。“我把這條路線命名為海派弄堂博覽,正好蛇年春節,張園有一個蛇主題的珠寶展覽。更重要的是,從這條線路的沿街建筑中,可以完整看到上海裡弄建筑的演變,既有早期石庫門裡弄,也有新式裡弄、廣式裡弄、花園裡弄、公寓裡弄等。就像石庫門建筑的天然博物館一樣。”
展覽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民生活指南、上海市收藏協會共同主辦,將持續至3月16日。(記者 張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