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教育| 科技

多地出台禁令,上海這樣破解未成年人手機難題

2025年01月06日09:37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多地出台校園手機禁令,上海如何——

未成年人手機難題如何破解

■記者調查發現,滬上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近期,全國多地出台中小學校園手機管理“禁令”。其中,《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在校中小學生使用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管理的決定》明確,自公布之日起,當地中小學校除教學必需外,禁止學生將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帶入課堂。《廣州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條例》最新實施,明確學校可以禁止學生攜帶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進入學校或者在校園內使用﹔對經允許帶入的,應當統一管理,除教學需要外嚴禁帶入課堂。

智能時代,手機與電腦、網絡等一樣,成了最常用的學習終端之一。但智能手機還有游戲娛樂的功能,一些孩子因為無節制地使用手機聊天工具,引發諸多問題……中小學校園手機管理,成為國內外教育界面臨的共同問題。“手機難題”如何破解?記者就此走進上海市多所學校。

手機入校統一交到“養機場”

上海市風華中學高一學生家長金先生反對給孩子帶智能手機:“如果學校有事老師會第一時間聯系家長,沒必要給孩子申請帶手機入校。”

記者調查發現,滬上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的每個教室后排都有一個“養機場”。學生通過申請帶入學校的手機,入校后統一交到“養機場”,由班主任上鎖。白天,同學們不能拿出來使用,放學后才能取出。“同班同學裡,哪些同學申請了帶手機,要及時放入‘養機場’,同伴間互相督促。”延安初級中學七年級年級組長勵倩寧說,遇到七年級人工智能課教學中需要使用智能手機,老師會統一取出,上完課再放回“養機場”。

南洋模范中學是一所寄宿制高中,有的學生回家需要用智能手機叫車,學校允許學生經過申請后將手機帶入學校,但不能帶入教室、食堂等教育教學及活動場所,隻能在宿舍區使用。“如果老師發現學生在教學區使用,將提醒同學及時關機或交由班主任保管。”南洋模范中學校長李嘯瑜說。

作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鬆江區教育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對手機、電話手表等電子產品,要求學生一律不得帶入學校。確有聯系需求的,可由家長向班主任提出申請,並由班主任代為保管,放學后交還給學生使用。相比中學生,提出帶手機入校需求的小學生極少。“小學生就近入學,家校聯系暢通,遇事老師第一時間可以聯系家長。”普陀區長征中心小學校長陸莉莉說。

國外教育者同樣困擾

中小學生的手機管理、社交媒體使用等問題,同樣困擾國外教育者。

近年來,各國對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社交媒體等提出“禁令”。荷蘭中小學課堂禁用手機、智能手表等電子產品。美國加州立法要求州內各公立中小學限制或禁止在校園內使用智能手機,理由是擔心過度使用手機可能危害學生精神健康、影響學習。韓國正考慮立法禁止中小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澳大利亞通過法案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多數社交媒體平台。

“對於玩手機上癮等問題,各個年齡段的學生都可能出現。芬蘭一些學校從學校層面制定了有關手機使用管理條例。”芬蘭羅瓦涅米市教育局局長尤西·凱努萊寧在滬參加論壇時曾表示。

芬蘭考斯堪亞拉小學採取措施,當學生上課時,老師會把學生的手機收起來,放到教室后排,這樣學生在校時就不會玩手機。學校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強調學生沉迷手機的危害,於是,有些家長隻給孩子類似“老人機”,功能簡單,隻能打電話。在芬蘭歐那斯林內綜合學校,七至九年級學生入校后,手機都放在教室后面。“如果在日常教學中需要使用手機,學生在老師的有序安排下,將手機拿出來。”校長瑪麗說。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我們的做法和芬蘭的學校有點相似。”上海市實驗學校副校長陳興冶還引用了一項研究數據:在法國,那些每天在學校使用互聯網幾分鐘到半小時的學生在PISA數學測試中的得分,比那些在課堂上不使用互聯網的學生高出13分。那些每天在課堂上上網超過半小時的學生的得分,低於那些不上網的學生。在PISA閱讀測試中,在法國每天上網超過6個小時的15歲學生比不上網的學生低140分。

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智能時代,師生離不開移動終端。考慮到中學生有了更多社交的需求、對信息和資源的了解,希望有智能化、更便捷的方式,但青少年又處於自制力比較低的階段,教育、引導孩子科學、有效使用手機,尤為重要。

“校園手機管理”之外,如何讓孩子們不把過多放學后的居家時間花在刷手機、玩游戲上?手機管理難題,還難在家庭使用管理上,更需要家校協同。

比如說,雙休日有的同學長時間玩手機,結果作業完成得不好,班主任要提醒家長關注孩子雙休日使用手機的時長。學校要定期開展有關手機、網絡使用的學生講座,讓孩子了解過度使用的危害,引導學生建立科學、健康的電子產品使用意識與習慣。學校還可以邀請家長分享居家手機管理的經驗,比如家長和孩子之間建立手機管理公約,對手機使用的時間、范圍等制定規則。在家時,建議孩子用手機時,如查閱資料,盡量在家長看得到的地方。同時,家長也要發揮良好的示范作用。“隨著人工智能發展,面對手機管理的難題,還需要培養學生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自我管理意識和時間管理能力。”延安初級中學校長許軍說。

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科學使用手機需要讓學生學會根據時間、場合、必要與否,來進行適度選擇,讓學生明白通過智能設備學會改進學習方式,激發個人潛能。隻有家校形成合力,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管理,才能成為智能時代的高效學習者。(記者 許沁)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