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今年新增公園141座 "千園之城"僅一步之遙

2024年12月24日08:50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上海“千園之城”目標僅一步之遙

今年新增公園141座,距“2025年底公園總數超過1000座”僅差27座

入冬后,家住古北嘉年華庭小區的李女士反而更願意帶孩子出門,因為毗鄰小區的兩塊老舊公共綠地最近剛改造完,重組為1.4萬多平方米的古北市民公園。

大塊的開放草坪、露天舞台和觀眾席、“絲滑”的健身步道、點綴得恰到好處的花草……新公園看似質朴,其實蘊藏“精准擊中”周邊各類人群的巧思,隻因在設計建設的過程中堅持“用戶思維”——要讓周邊居民和上班族覺得公園不僅美,而且好用。

古北市民公園等最后一批公園的開放,為上海2024年的公園城市建設畫下圓滿句號。今年,上海新增城鄉公園141座,全市各類公園達到973座,距離“2025年底公園總數超過1000座”的“千園之城”目標更近了一步。

螺螄殼裡做道場

上海土地資源稀缺、人口密集。挖掘低效空間的潛能、在有限空間內盡可能多地注入功能,成為上海突破諸多規劃建設障礙的主要手段。

口袋公園就是“螺螄殼裡做道場”的碩果。作為大都市密集區補充公共空間和綠化的重要手段,口袋公園近年在上海興起建設熱潮。它們是依城市道路、商業街區或居住區等建設的小型公共開放空間,面積在400平方米至1萬平方米。

黃興路上的內環高架在中山北二路拐彎,在街角留下一片數千平方米的光照不足區域,加上原本單一的沿街帶狀綠地,勸退了想來散步的周邊居民。

“喚醒”死角,楊浦綠化部門在光照和實用性上做文章,改造口袋公園時,按照光照時長分區,在晒得到一米寬陽光的地方梳理綠化,增設步道和休憩設施,引導路人來“孵太陽”﹔在光照較差的地方,種植耐陰花境,涂刷美化橋柱,還翻修了附近居民出行的通道。

在上海,越來越多的橋下“灰色空間”正在蝶變。

延吉路上,曾有一座面積不足500平方米的交通“浮島”,通過兩側的斑馬線穿過馬路連到路邊。今年,這裡改造為微型花園,陰生植物園、座椅、步道、路燈一應俱全,給路人滿滿的安全感——即使身處車水馬龍,仍能從與自然的接觸中獲得片刻安寧。

對居民來說,口袋公園很可能是城市開放空間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部分,除了一般公園應有的基本功能,還要因地制宜疊加商業、社區活動、小型體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功能,盡可能滿足更多人的不同需求。“雀小臟全”,已成為當前上海口袋公園規劃設計的一項原則。

不到1萬平方米的口袋公園能裝下多少功能?夾在浦北路和桂林西街中間的康健綠苑展示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考慮到公園將來的主要使用者是周邊居民,且平日裡以中老年人和孩子為主,徐匯綠化部門反復斟酌,最終相中了老少皆宜的草藥植物。康健綠苑內的清心圃種植了20余種草藥植物,並配套科普展示牌。

存量資源轉觀念

許多存量資源轉變觀念,也能為公園城市建設貢獻力量。

將目光投向2021年全面啟動建設的環城生態公園帶,它也是上海當前建設公園城市的“主戰場”。

環城生態公園帶的基底是外環綠帶,這條平均寬度超過100米,已建成4000多公頃的綠色“項鏈”基本和外環重合,深植於城市和郊區間的柔性緩沖帶,履行著生態隔離防護的重要使命。然而,隨著外環兩側居住區的日益密集,居民對這條“項鏈”的休閑游憩功能有了越來越強烈的期許。

一邊是守住自然基底,一邊是回應百姓期盼,這對矛盾在“環上公園”建設中找到平衡。

今年3月,改造后的華涇公園試開放,上海市政總院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鄭毓瑩站在500米長的架空棧橋上,指著湖中央的一座無名島向記者感慨:“如果不是建公園,這裡反而得不到重視,可能隨著城市發展而消失。”

據調查,島上及周邊水域棲息著5種兩棲類動物,種群種類和數量高於上海平均水平。如今,這裡設為生態保育島,既是市民游客登高遠眺的風景,又是隔水無法接近的自然天堂。

來自上海植物園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的報告顯示,華涇公園改造前有191種植物,這裡也是華南兔、東北刺猬、黃鼬、赤鏈蛇、黑眉錦蛇以及12種鳥類、55種傳粉昆虫的家園。

截至目前,上海累計建成開放“環上公園”40座,已完成規劃目標的80%。“每座‘環上公園’不盡相同,但都是精心撫育了幾十年的林地,是珍貴的生態財富。”上海市綠建中心主任張瑩萍表示,所有“環上公園”建設的基本原則相同,就是生態保護優先,絕不大刀闊斧,通過林地撫育更新、植物群落結構優化、土壤改良、水系連通、水質提升等措施,滿足市民游客對生態涵養、野趣體驗、休閑康養、自然教育等功能的向往。

共建共享有智慧

今年9月20日,佔地65公頃的南區開放,宣告歷時7年建設的世博文化公園全面開放。

漫步公園,除了“雙子山”,還有一處細節令上鋼三廠退休職工吳正江激動——上海溫室花園朝向中心湖一側,抬頭可見印有“1918”字樣的紅色梁架,“這就是我們厚板車間的老梁架!1918,指的是上鋼三廠的前身,和興化鐵廠那一年建成投產。”

上海世博會舉辦時,它們還曾是中南美洲館的骨架,建設世博文化公園時,因為這些粗大的鋼筋鐵骨質量過硬,棄之可惜,不少市民建議可以其為基礎,將中南美洲館改建成溫室花園,不僅留下了寶貴的城市記憶,還能節省一大筆人力和資金成本,盡可能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如今,市民真誠的建議使得這些老屋架“老樹逢春”,架在溫室上空的它們宛如守護兒孫的長輩,令知情者動容。

建設公園城市,上海還有一種倡導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2021年起,上海逐步推進機關、企事業等單位附屬綠地對外開放,截至目前,全市已開放共享單位附屬綠地超過125個。

世博大道沿線企業眾多,工作之余,員工們需要放鬆、放空的生態休憩空間,但該區域內的綠化多以點狀、線狀零星分布,難成體系,一些企業的附屬綠地雖然環境優美、自成體系,但獨立於區域公共綠化之外。

得知周邊上班族的需求,中國商飛總部主動積極配合,但其實也有潛藏訴求——通過開放附屬綠地,向公眾科普中國大飛機的發展歷程,更好地展現中國大飛機的創業精神和中國商飛的企業文化。

“這種訴求很合理。”浦東新區綠管中心副主任張玲表示,盡管“共享”這種增加公園綠地的方式能大幅降低公共成本,尤其是在中心城區,但對權屬單位來說,並非強制要求,也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不讓權屬單位單方面“發揚風格”,附屬綠地打開的過程中,以及開放后,都要讓權屬單位有參與感、獲得感。

今年,近1200平方米的單位綠地和外側2000多平方米的無名公共綠地撤除了中間的高大綠籬,從此“攜手”,並起了一個契合中國商飛的名字——“雲飛園”,和面向中國商飛總部大樓的景觀石上刻的話語“讓中國的大飛機翱翔藍天”表達的意思相同。將來,綠地還將豎起中國大飛機的模型,吸引路人打卡,用生動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記者 陳璽撼)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