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小時交通半徑覆蓋14座城,“上海大都市圈”呼之欲出
作為中國首個跨省域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日漸清晰。
12月9日,第七屆大都市規劃國際咨詢會(MPIC)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除上海外,作為上海大都市圈成員,江蘇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泰州、鹽城,浙江杭州、寧波、紹興、嘉興、湖州、舟山和安徽宣城等13個城市也出席了會議。
這個超大“容量”都市圈中,以上海圓心、1.5小時交通距離為半徑畫圓,能將這14座城市全都覆蓋——面積達11.4萬平方公裡,聚集著1.1億人口,GDP總量達18.28萬億元,接近世界第七大經濟體法國,以全國1.2%的面積貢獻了全國14.5%的經濟體量。
最新的上海大都市圈建設已啟動一年多,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和共識,“一核四翼、三層三網三底色、多心多廊多鏈結”的跨省域總體空間格局逐步確定。
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圍經過幾次變化。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16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中,不過直到2018年初,國務院批復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中,並沒有給出上海大都市圈的具體范圍。
2022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蘇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這一規劃將上海大都市圈的規劃范圍確定為上海市以及周邊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嘉興市、湖州市、寧波市、舟山市在內的“1+8”的市域行政范圍,
到2024年,上海大都市圈再次擴容,新納入了杭州、紹興、泰州、鹽城、宣城5座城市。從1月開始,14個城市輪流做東,每月召開一次都市圈規劃編制會議,共同編制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從國家戰略要求看,“上海大都市圈”肩負兩個使命:一是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地區,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二是發揮上海龍頭作用,擔負國家最重要鏈接國際的樞紐門戶作用。
“一核”是指圍繞上海核心帶動作用,推動上海與周邊地區共同建設四個戰略的協同區域。“四翼”則根據“上海大都市圈”內不同區域的特點量身定制發展策略,包括“北翼”長江口和北部地區、“西翼”環太湖地區、“南翼”杭州灣地區和“東翼”海岸和海洋空間。
本輪上海大都市圈的規劃建設,將加強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和周邊城市多中心各揚所長的發展,圍繞區域的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的打造,提升該地區整體競爭力,並且進一步通過經濟功能的強化,促進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
上海大都市圈內,各城市將共建全球領先的產業創新網絡,發揮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引領作用,帶動G60、G50、寧杭創新要素集聚,加快滬甬走廊、沿海走廊、環太湖科創圈建設,深化都市圈協同創新機制,探索共同參與創新基金的建設,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區域聯動機制。
在此基礎上,該區域需進一步強化軌道交通建設,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圍繞空間協同發展的不同空間尺度,構建“30-60-90”分鐘軌道交通通行圈,目標是在這個地區建立更加集約高效的軌道交通網,促進空間格局的優化和各類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
上海大都市圈處於水網密集地區,需共同建設水運網,提升內河航道在區域運輸中的作用,降低區域物流的成本,推動綠色發展,並且要大力發展航運服務功能,提升面向全球航運資源的組織配置能力,通過相互協作共同構建世界級港口群。
圍繞著公路網的進一步完善和聯通,加強滬甬、滬舟甬、滬嘉紹等跨灣、跨海復合通道建設,加強滬蘇通、滬渝蓉、錫常泰等跨江通道的規劃建設,在地方層面還要進一步打通在跨界地區的斷頭路。
便利加碼的同時,“上海大都市圈”將塑造“一帶、六片、多廊”安全生態格局,推進生態發展示范區建設,共建“多帶多群”的文化聯動載體,建設長江、大運河兩大文化公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