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光華醫院何東儀又獲國家級殊榮!

2024年12月11日13:41 |
小字號

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2024年“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名單,上海市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何東儀榜上有名。

生長於醫生世家的何東儀,從小耳濡目染,走上從醫的道路可謂水到渠成。

何東儀曾外祖父劉泗橋翻譯過日本漢醫學家湯本求真著作,外祖母是民國時期上海名醫惲鐵樵的入室弟子。何東儀的父母20世紀60年代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之后從事西醫工作,回家聊得最多的話題就是醫學和工作。

1989年大學畢業后,何東儀被分配到了長寧區的光華醫院,“說實話,那個時候光華醫院院舍陳舊,附近都是化工廠。”何東儀坦言。

1997年,何東儀考上了上海中醫藥大學碩士,成為光華醫院培養的第一位研究生。時任院長找他談話,希望他能夠留下來為醫院發展貢獻力量。“我隻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希望調入類風關科。”2002年,何東儀成為科室副主任,2006年成為科室負責人,此后何東儀一干就是近20年。

類風濕關節炎有它的特殊性,治療時間久,很多患者因病致貧。作為一名醫者,何東儀始終牢記家族的教誨:看診是醫生的職責,對待患者無論貧富都要一視同仁,對那些困難的患者,更要多一份人文關懷。

光華醫院揚名在外,外省市很多患者慕名前來。有些患者家境不富裕,好不容易湊錢來上海治病,往往會有一些人因缺少百八十元錢而沒法購買足量的藥。對於這樣的患者,何東儀總會自己掏腰包,為他們解決難題。如今,在何東儀的影響下,同科室的許多醫生都會周濟那些經濟上確實有困難的患者,這也成為科室內不成文的傳統。

在何東儀醫治的眾多患者中,有一對同患類風濕病的父子讓他印象深刻。

兒子5歲起得了類風濕關節炎,從未正規治療,受長期疾病的影響,13歲的他卻貌似6、7歲的兒童,父親從18歲起患該病,已經喪失了勞動力,妻子也因此離開了父子二人。他們來到何東儀門診時,已經輾轉多家醫院,積蓄所剩無幾。

“當時也曾猶豫,擔心病情嚴重給治療帶來困難,更擔心治療給本就艱難的家庭情況帶來更沉重的負擔。”雖然有過短暫的糾結,可最終何東儀還是收下了這個小患者。

之后,何東儀帶領團隊反復研究病情,親自制定治療方案,每天去病房了解治療進展,並不斷鼓勵孩子。在治療期間,他還積極倡議醫院和科室捐贈財物,幫助他們家渡過了難關。

因為用藥得當,短短幾天內小朋友的疼痛就減輕了,身體舒展了,又重新鼓起了生活的信心。

“我沒有什麼獨到的靈丹妙藥,我有的藥,其他醫生也都有。隻不過各種搭配技巧是我常年經驗的積累。”何東儀說,看病治人與烹飪炒菜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食材,有的人可以烹飪出大餐,有的卻口味一般﹔同樣藥物,有的醫生搭配后起效快、恢復快,有的卻見效甚微,其中奧妙在於醫生對病人整體狀況的了解掌握,以及從經驗積累提煉為臨床思維的蛻變。

從醫之路漫漫且修遠,繼續在這條路上用心、盡心地為每一位患者服務,依舊是何東儀無悔的追求。

何東儀

上海市名中醫,上海市領軍人才。現任上海市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上海中醫藥研究院中西醫結合關節炎研究所副所長。

曾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醫師獎、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和上海市衛生系統先進個人、上海市區域名醫、上海工匠等榮譽稱號。

何東儀師承上海市名中醫陳之才教授和全國名中醫秦亮甫教授。繼承“中西醫結合、病証結合”的陳氏治痺學術思想和秦亮甫教授“病証結合、衷中參西、內病外治”學術思想,提出痺病的治療原則為祛風除濕、化瘀通絡,急性期多見風濕熱郁証,治擬祛風清熱、除濕蠲痺,緩解期多見痰瘀互結証,治擬活血祛瘀,化痰通絡,久病患者多見氣血陰陽虧虛,須注重扶正固本﹔同時注重應用內外合治的方法。將中醫痺病理論和臨床實踐深入融合,並廣泛應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痛風等風濕病的臨床診療。

20余年來,何東儀帶領科室同仁在臨床和科研方面不懈努力,目前學科已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四五”國家中醫優勢專科、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三五”中醫區域診療中心(風濕病)、“十一五、十二五”風濕病重點專科、中國中醫藥循証醫學中心、華東地區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專科聯盟牽頭單位、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關節病診療基地、上海市中醫重點學科。科室現有床位數153張,年就診20萬余人次,年住院1萬余人次,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風濕科之一。

(來源:上海長寧)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