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發展新質生產力,並不意味著傳統產業簡單退出

硬核技術解痛點,老制造發“新枝”

——上海新質生產力調查之三

2024年12月11日08:46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全球重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振華重工,近期在公眾號上得意晒出其AI助手——基於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書生·浦語百億參數大模型而研發的ETO(面向訂單設計)制造交付智能體。智能體的介入,使振華重工對圖紙設計、物資採購、生產進度、船運計劃等實現實時掌控與預測,數百個並行交付項目,終於能輕鬆“拿捏”。

像振華重工這樣的傳統制造企業,在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中佔80%以上份額,尤其汽車產業,上海有多達600家汽車核心零部件企業,其中幾乎尋覓不到成立於20年以內的年輕工廠。但恰是在這些企業中,每萬名工人擁有機器人的數量,卻達到了數千台。

它們似在証明:當下,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並不意味著傳統產業的簡單退出。新質生產力難以憑空產生,它需要支撐平台。在傳統產業中發展新質生產力,可讓“老樹”萌發“新枝”。

“老樹”有苦

沉到“老樹”一線,發現各有各苦。

有人愁“攢雞毛湊撣子”。26歲的傳感器企業蘭寶科技,車間主任的精神曾幾近崩潰——客戶的定制化要求越來越高,訂單品種幾何式增長,每單數量卻僅僅數百上千個。也就是說,每個訂單剛開工幾分鐘就能完工,產線一天之內須高頻切換數百次,出錯風險和管理壓力極大。

有人愁越做越虧。70多歲的上海汽輪機廠,憑借過硬實力,在國內外激烈競標中接連獲勝,然而打開電費賬單就慌了:每個月電費高達90多萬元,產能每提升10%,就要多交21%的電費。

還有人愁產能“天花板”。30多歲的金發科技擅長為塑料改性,用以替代汽車內外飾及發動機周邊金屬材料,從而實現汽車配件輕量化和節能減排目標,產品供不應求。但金發科技一度犯愁:其位於青浦的舊工廠,佔地180畝,高僅13米,生產布局以平鋪為主,年產值18億元就封頂了。想提升產能,就得引入大型科研及自動化設備,而且最好能將生產線“豎”起來。這對於高度受限、空間逼仄的廠房而言,無異於天方夜譚。

問計新質

故步自封無出路,直面痛點,“老樹”有勇有謀。

蘭寶科技幸遇上海市經信委派來的智能制造專家。專業的把脈之下,蘭寶決定建設6條全自動柔性生產線,在自動解析、自動排產等硬核技術支持下,訂單換線時間大幅壓縮,且忙而不亂。車間主任終於再現鬆弛感。 下轉 6版(上接第1版)專家還發現症結,建議蘭寶科技將產品數據採集從“事后”挪到“事中”,生產過程中就能對可能的不良品進行提前干預、糾偏。果然,工廠良品率迅速提升18%。公司副總謝勇感慨,近兩年,有新質生產力助攻,蘭寶科技的表現開始讓歐洲日本同行“害怕”。

上海汽輪機廠則搬來了綠色低碳和數字技術救兵。工廠在8萬平方米廠房屋頂鋪光伏,在耗電大戶恆溫車間配儲能,來自上海電氣數科的能碳雙控平台幫助管理,對工廠多參數、多實時變動下的能源供給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監測,智算出最經濟的用電方案,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超過6000噸,省下電費逾600萬元。

金發科技決定用合適的空間載體來承接新質生產力,於2022年在青浦拿下120畝地,建設其汽車材料全球創新研發中心及產業化項目。新廠房樓高50米,格局立馬打開——生產動線由水平轉向垂直,頂層安排了集中供料系統,塑料粒子隨工藝流程逐步“下樓”,至底樓已是型材成品。由於產業空間尺度從容,數智化生產與管理得以大舉引入,一線工人減去三分之二,產值“天花板”被迅速捅破。該項目經理林胤均透露,新廠房一期建設尚未完成,但去年8月就迫不及待邊建邊用起來,去年產值輕鬆破30億元。公司計劃再建二期,順利的話,一期、二期會在2027年底馬力全開,年產值可達80億元。也就是說,新廠佔地與老廠相當,產能卻是過去的4.4倍。

再造優勢

可見,守住“老樹”,不失為守住基本盤的一條重要路徑。

細細分析上海2023年的經濟總盤子會發現,這4.72萬億元,以智改數轉、綠色低碳、工業上樓等新質手段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成為穩增長主力擔當。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上海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累計建成國家級標杆性智能工廠3家、示范工廠19家。其中,安波福、外高橋造船、氯鹼化工等,哪家不是“老樹”?數據顯示,已建成的智能工廠生產效率平均提升50%,運營成本降低30%,帶動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3.8%。這些數字背后的意義在於,新質生產力帶來肉眼可見的降本增效,使大量傳統制造得以留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並貢獻高質量產值。

憑借新質生產力天時、地利、人和,上海在加速行動,以進一步贏得領先身位。

比如,當洞察到金發科技等企業自發且強烈的“上樓”需求后,去年9月,上海市經信委會同市規資局等部門,制定《關於推動“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的若干措施》,突破容積率、土地混合應用、規劃審批等裉節問題,推動2023年到2025年上海“長”出3000萬平方米智造空間。

又如,由鏈主企業帶頭,力推制造業上下游標識解析,即對制造業中每一個產品、零部件、設備等實體物體或工藝、算法等虛擬資產,賦予一張唯一且全國互認互通的數字身份証。這相當於讓各生產要素從講“方言”變為都說“普通話”。上海某光纜生產車間,正趕工一歐洲訂單,但有個來自東南亞的新單十萬火急,要提前交付。好在在“普通話”語境下,各生產要素默契會意,產線敏捷調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研究所上海運營中心主任徐為透露,截至今年上半年,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國家頂級節點(上海),共接入二級節點(以行業鏈主等為主)99個,累計標識注冊量超2256億個,累計標識解析量2085億余次,累計接入的企業節點數量超21萬家,多項指標居全國五大頂級節點之首。

再如,推動大模型在工業主戰場加速落地,滬上造船、汽車、航空、重型裝備等領域,成為率先擁抱大模型的行動派。如滬東中華的LNG(液化天然氣)船總裝建造中,大模型正參與概念模型的高級可視化創作。今年9月,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中遠海運重工”“中遠海運科技”,已正式簽約上海羚數智能。而羚數智能正是振華重工ETO制造交付智能體的供應商。為“投喂”好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各類大模型,今年3月,我國第一家人工智能語料公司上海庫帕思科技有限公司注冊成立。近期,上海還在醞釀出台大模型賦能制造業發展相關方案。

根據《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到2025年,上海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夯實,工業增加值超過1.3萬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以上。在這些目標的實現中,新質生產力與傳統制造這對“新老組合”定有精彩好戲。

(責編:董志雯、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