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資源整合力量匯聚 家門口的文體空間"圈層"進階

2024年12月06日09:26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家門口的文體空間怎樣做精服務、做強品牌? 怎樣提升人氣、贏得認同?

“圈層”進階:資源整合力量匯聚

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感慨:上海的社區已經“Next Level”了。家門口的公益閱讀場所提供當季新書,居民有心儀的書目,還可以向工作人員“點單”,后者會將其優先列入採購清單﹔位於郊區的一些閱讀空間,不僅24小時開放,還提供兩三百冊全英文繪本﹔在許多白領苦尋辦公地附近的運動場地時,有的街道已經連續5年舉辦樓宇運動季,並在商場開辟公共社區健身空間……

這些貼心甚至“超前”之舉,都是上海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所作出的探索。從市中心到郊區,一個個主題鮮明、形態各異的文體空間“生長”出來,帶來實惠與便利的同時,為人們提供著精神滋養與交流展示的舞台。

遍地開花只是開始,文體空間的運行需要投入更多心力。怎樣做精服務、做強品牌,怎樣提升人氣、贏得認同?

點位更多:利用一切可用之處

“80后”朱雲是嘉定區菊園新區綠地·天呈小區居民,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和記者遇見時,她正在家門口的“我嘉書房”,邊讀烘焙類書籍邊做筆記。“這本書講得特別細,比網上的教程還要好。”朱雲表達了對“我嘉書房”選書的認可。

閱讀空間就在小區門口,朱雲常去的兩個運動空間——北水灣體育公園和菊園新區文體中心公共健身房,開車六七分鐘也能到。她感慨,搬到小區3年多,一家人越來越少“進城”了。家住郊區,同樣能接觸到豐富的文體活動資源。

伴隨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的深入,越來越多市民有了和朱雲相同的感受——“城裡”很精彩,郊區也不遑多讓。

點位的增加與擴散,意味著更多文體資源被送往更廣大市民所需之處。值得一提的是,許多點位的形態正變得越來越豐富,尤其是在空間資源較為匱乏的中心城區,各區、各街鎮都在挖空心思盤活、利用一切可用之處。

虹口區涼城復旦小區曾經並不起眼的門口,如今成了前衛的“門衛美術館”。不遠處,由小巷書屋升級而來的“小巷美術館”,既保留了書屋功能,又增加了美術館兼容空間,促成了居民喜聞樂見的“美術館式的讀書會”。

在普陀區甘泉路街道,原本屢遭居民投訴的垃圾回收站,由街道牽頭,在區體育局、區財政局、區規資局、團區委等單位的支持和指導下,搖身一變成了集裝箱房形式的“青立方”市民健身中心。近2000平方米的空間內,有7片羽毛球場、2張乒乓球桌、1個飛鏢館、1個桌球房和1個體操房,以及市民體質檢測站。

惠民,是這些文體空間共有的最顯著標簽。家住嘉定區馬陸鎮北管村的盧沖表示,村裡市民健身驛站的設施種類不輸給市區同類健身房,收費卻是“白菜價”,每小時健身花費從1元到3元不等。

近期亮相的北外灘社區市民健身中心,盡管冠以“社區”之名,設置了公益開放時間段,但規模和設施走的是“國際化路線”。中心內超3000平方米的網球館,配備了3片澳網級室內硬地球場和1片法網級室內紅土球場,足以讓網球愛好者“狂喜”。虹口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周邊高端商務樓多、白領多,我們的文體設施也要充分滿足他們的需求。”

近年來,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的火爆有目共睹,各區團區委為了更好地滿足青年需求,也在辦公樓宇、商圈開出一個個青年夜校。一個周五的晚上,浦東新區陸家嘴中心商場3樓,充滿藝術氣息的空間內,一群白領正在埋頭揮墨。記者一問才知道,他們在上“二十四節氣中的水墨”國風繪畫課。這個青年夜校點位的秋季菜單就格外豐富,有流行聲樂體驗、尤克裡裡雙語教學、非遺首飾制作等。

力量更足:社區主體熱情參與

眼下,越來越多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人,手持一本“護照”便可在家門口接觸到世界一流的藝術人文教育資源。

今年,靜安區聯手上海蘇富比空間、尤倫斯美術館、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沒頂畫廊等藝術場館,推出蘇河灣區域“藝術觀賞護照”,讓周邊的學生、居民和白領在藝術氛圍“拉滿”的高品質公共空間與優質人文資源“親密互動”。靜安區北站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天正介紹,最近,街道還與企業聯動,定制了4500份微旅游地圖免費發放給市民游客,讓藝術美育惠及更多人群。

不在頂級資源集聚的“宇宙中心”怎麼辦?寶山區的做法是,打造“小而美”的文化空間與服務。去年年底,由寶山區文旅局牽頭,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社區樞紐站、上海大學校友會等攜手共創“寶山社區美術館”品牌。今年3月,首發項目——位於大場鎮祁連公園內的寶山社區美術館·公園裡正式啟用,受到周邊社區居民的普遍歡迎,目前每日參觀人數近百人。

一個建筑面積隻有200平方米、脫胎於公園廢棄茶室的空間,緣何有著持續不斷的吸引力?原因之一,在於內容供給。社區樞紐站創始人、策展人王南溟介紹,開放以來,寶山社區美術館·公園裡已先后推出三個專業展覽,有學術專題展,有與周邊社區、農村聯手開展的“野趣生活”展覽及活動,還有正在進行的、聚合了環上大區域青年藝術家力量的“藝術共建”展覽。“這些展覽體現了美術館的專業水准,深化了社區美術館為社區服務的實踐方向。”

還有一種原因不可被忽視,那便是社區主體的參與熱情。有人說,這種熱情一旦被激發出來,其建設性力量會令所有人受益。

對此,涼三居民區的社區干部有著共同的體會,“門衛美術館”“小巷美術館”開放后,社區氛圍變得更加融洽。家門口的美術館見証了很多溫馨感人的瞬間:孩子們在畫布上揮洒創意,老人們在畫作前駐足沉思,年輕人在藝術講座中汲取靈感……藝術仿佛一把金鑰匙,打開人的心門。今年國慶節前夕,上海財經大學學生來到社區看望獨居老人。通過一同參觀“小巷美術館”展示的涼城老照片,看望老人這件事不再局限於“面對面干聊”,以老照片為媒,兩代人產生了心與心的碰撞。王南溟的體會是:“藝術社區不隻意味著需要有固定的空間,還需要有大於空間的情感交流的過程。”

韌性更強:運營能力面臨考驗

放眼上海,各級政府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營造過程中不斷加大投入,推動各類文體空間全面開花,各類文體資源下沉、覆蓋。但比起“一時熱鬧”,這些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才是最終目的。為此,各方必須考慮如何鍛造空間“韌性”,如何提升運營管理服務的精細化程度。

作為全市知名的公共文化品牌,“我嘉書房”已經穩定運行多年,每逢周末、節假日,各個點位都是一座難求。在嘉定區文旅局副局長朱旭看來,品牌長紅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選址有效填補過往服務空白,且能實現與全市公共圖書館圖書通借通還。

通借通還的前提,是“我嘉書房”全部納入上海市中心圖書館“一卡通”系統,對空間本身的硬件設備、網絡要求較高。有了這條“高速公路”,地處郊區的讀者想閱讀任一市級、區級圖書館的某本藏書,幾天內就能如願,讀完可在最近的“我嘉書房”24小時還書。如今,全市各地大大小小的閱讀空間層出不窮,有的已經開到村居內,但它們普遍面臨挑戰:館藏資源有限,更新頻率不一,通借通還“路網”未能打通。時間久了,能否滿足讀者需求?不能的話,如何持續吸引人來?

有業內人士提出,點亮深夜的閱讀之光固然是好事,但也應該考慮實際情況,集中力量滿足主要需求。朱旭表示,目前24小時開放的“我嘉書房”有13家,嘉定區正探索將“我嘉書房”安防工作納入城市運行“一網統管”體系,並同步指導各街鎮結合實際工作進展,按需動態調整書房全時段開放的服務范圍。

青年夜校、社區健身房都會進行不同程度的收費,相當於與市場化機構同台競爭,價格便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一位在中心城區某商圈工作的白領告訴記者:“最近辦公樓內的青年夜校點位開出繪畫課,課時費70元,一次性材料費90元,我和同事覺得還是有點貴。”

公益課程如何收費目前並沒有標准可依,不同課程對師資力量、場地設備的要求也不同。但可以明確的是,定價高了還是正好,大家會“用腳投票”。有些小班課程遲遲開不出來,或許就是一種提醒,課程內容、項目收費、授課時間是否應該更加合理、合乎目標人群需求?

不管是以文化藝術還是體育為特色,社區生活圈內的文體空間要想樹立品牌、打響品牌,都離不開自身運營能力建設,而這恰恰考驗著政府部門的資源協調與整合能力。沒有哪個部門是“萬事通”,找到高校、社會組織、市場化機構等專業力量合作,鼓勵、發動更多社區能人達人和白領青年貢獻多元智慧,或許才是長久發展之道。(記者 吳越 周楠 唐燁)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