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靠天靠海 上海水產集團向"陸地"要發展韌勁
上海水產集團向“陸地”要發展韌勁,通過精深加工等創造更多產業價值
全產業鏈布局,不再“靠天靠海”
從“海上”走向“陸地”
■通過加大海外項目的陸地投資比例,重點開展水產品加工、冷藏等對當地產業發展更具帶動作用的業務合作,為資源國創造更多產業價值的同時,進一步鞏固我國企業在相應海域的行業地位
“產業外擴,產品回國”
■近幾年,上海水產集團各種優質自捕海產品回國數量已佔當年捕撈總量的80%以上,涵蓋金槍魚、南極磷蝦、阿根廷魷魚、阿根廷紅蝦、西非墨魚、加拿大牡丹蝦等近幾十種全球水產品
在西班牙薩爾瓦鐵拉-米尼奧市的普裡桑開發區,歐洲百年品牌ALBO的新建工廠坐落於此。多條水產品加工流水線隆隆運作,每年5000多萬個罐頭從這裡出發,“游”向全球各地。
這一品牌的所有者,是同樣擁有百年歷史的上海水產集團。20世紀80年代,它就開始擁抱遠洋漁業,走向世界“深藍”,如今已在1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0多家合資合作公司,水產年產量15萬噸,是國際知名的大型跨國漁業企業之一。
從近海到深藍,從單一捕撈到全產業鏈經營,在遠洋捕撈“走出去”轉型背景下,上海水產集團正大力推進“產業外擴,產品回國”步伐,探索中國海洋經濟和海產品品牌發展道路。
國內最大圍網金槍魚船隊
當前,上海水產集團擁有國內規模最大、捕撈總量最高的圍網金槍魚船隊,年捕撈總量約10萬噸,佔據國內同捕撈方式年捕撈總量的“半壁江山”。
從近海捕撈到遨游深藍,其間頗有一番波折。“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我國海洋捕撈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水產品供應作為重要的食品來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糧食短缺的問題。”上海水產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王海峰告訴記者,近海漁業資源總量與捕撈產能不匹配的矛盾也逐年顯現,從事近海捕撈的企業逐漸面臨效益滑坡的嚴峻局面。
與美國、俄羅斯、日本、挪威等世界海洋強國相比,彼時我國遠洋漁業尚處於起步階段,但也意味著發展空間巨大。在國家漁業“走出去”政策的戰略指引下,中國水產總公司、上海水產集團等代表性企業,開始走出國門、擁抱深藍。
最初,上海水產集團圍繞資源較為集中的世界公海漁場,開展資源調查與商業捕撈,逐漸形成了全國最大的大型拖網加工船隊,足跡遍及太平洋、印度洋,甚至遠至南極。
經歷過高光時刻,類似的困境再次上演。國際公海由於開發主體多、時間長,海洋資源也出現衰竭之態。“我們的主要捕撈品種連續多年產量下滑,這些捕魚船都是3000噸級以上,一旦停下來,損失不敢想象。”
怎麼辦?假如在公海尋找后備漁場,至少需要3—5年的時間,才能確定區域是否具備大規模商業開發的價值。
企業等不起。上海水產集團將目光投向了中西太平洋的傳統島國。它們雖然島嶼面積不大,但200海裡經濟專屬區的漁業資源極其豐富,是合作開發遠洋漁業的“富礦”。
集團目前最大的捕撈品類,也是全國佔比最大的品類——圍網金槍魚,由此“浮”出水面。
“我們主要捕撈圍網金槍魚品種之一——鰹魚,它的個體價值較小,但資源總量較大。”上海水產集團在中西太平洋的船隊規模逐步擴大,由此催生了當前的主力船隊——金槍魚圍網船隊,發展成為這一產業的“領頭羊”。
加快全產業鏈發展步伐
2008年,上海水產集團旗下成員企業開創國際在上交所上市。這一動作,意味著集團真正走上資本化、規模化的跨越式發展。
“這不是簡單地利用社會資本,我們更多地圍繞全產業鏈經營開展資源國際整合與分工協同,實現漁業高質量發展的補鏈強鏈。”王海峰說。 下轉3版
(上接第1版)
最初,國內遠洋漁業企業“走出去”時,通行的合作模式是我方提供船隻、人員、技術、資金等,而對方隻需提供資源捕撈許可,雙方按照約定的股權比例成立合資企業,共同開展漁業捕撈生產經營,共享利潤、共擔風險。
這套模式后來遭遇了挫折。一來,從事過洋性漁業合作的企業逐年增多,資源國開始面臨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的挑戰﹔二來,部分資源國開始意識到,單純以資源換收入的傳統方式,並不能解決通過本國漁業產業帶動國民經濟綜合發展的根本問題。
在此形勢下,上海水產集團逐步調整發展思路、優化經營策略,產業發展開始從“海上”走向“陸地”,通過加大海外項目的陸地投資比例,重點開展水產品加工、冷藏等對當地產業發展更具帶動作用的業務合作,為資源國創造更多產業價值的同時,進一步鞏固我國企業在相應海域的行業地位。
此外,海洋漁業“靠天吃飯”的行業特性,也倒逼企業通過走向陸地、提高產業鏈中下游的經營比重,增強產業發展的韌勁。“漁業屬於大農業的范疇,受制於海洋環境、氣候等自然因素,海上捕撈生產的不確定性很大,且容易出現‘歉年價貴、豐年價賤,增產不增利’的周期性現象。”
對抗這種行業特性,需要想辦法提升全產業鏈經營,通過精深加工、品牌渠道等實現價值提升,同時提高冷鏈倉儲、產品研發等能力,適當開展周期性調節,實現對產業價格的保護,提高整體抗風險能力以及綜合盈利水平。
在資本化運作的推動下,上海水產集團全產業鏈發展步伐加快。2014年,集團旗下金優遠洋全資收購了位於阿根廷的一家漁業企業,成為我國第一家涉足阿根廷紅蝦從捕撈到加工、貿易全產業鏈經營的企業。2016年,上海水產集團旗下開創遠洋出資6000多萬歐元,全資收購阿爾博(ALBO)公司,成為補齊金槍魚產業鏈精深加工短板的裡程碑。
產業外擴讓更多產品回國
在楊浦北外灘漁人碼頭區域,去年進博會期間開業的“YO龍門”,每到飯點就會迎來不少就餐的城市白領。這是上海水產集團打造的全市第一家以遠洋自捕產品作為主打食材的餐飲旗艦店。目前該店已研發出200多個海鮮創意融合菜品,深得海鮮達人與滬上老饕們的青睞。
在海外遨游的上海水產集團,這幾年來調轉槍頭,遠洋自捕產品的回運比例逐年提升。
背后的驅動,是為了解決“漁場在外、市場在外”的隱痛——境外投資環境復雜,海外風險防范的挑戰越來越大,且國際市場行情波動大,容易受地緣政治及貿易政策的極端影響。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國內市場呈現快速變化,國人對高品質海鮮的需求加大,購買力逐步增強。”王海峰說,面對這麼大的國內市場需求,集團要把更多優質高蛋白海產品帶回國內,豐富國人餐桌,改善大家的飲食結構。
這也是遠洋捕撈業“走出去”轉型的一大方向——“產業外擴,產品回國”。近幾年,上海水產集團各種優質自捕海產品回國數量已佔當年捕撈總量的80%以上,涵蓋金槍魚、南極磷蝦、阿根廷魷魚、阿根廷紅蝦、西非墨魚、加拿大牡丹蝦等近幾十種全球水產品。
王海峰坦言,開拓國內市場並不容易,將自捕原料轉化成適銷對路的終端產品,需要不斷滿足國人對海洋食品的消費喜好。“當然,我們也看到新的消費機會,比如在魚罐頭方面,海歸、寶媽、健身人士等,都是可以挖潛的群體。”
品牌打造很重要。集團旗下擁有上海老字號品牌“龍門”,近年來先后開設京東、天貓、抖音等線上門店,並開發運營“龍門雲商”小程序,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努力提升品牌聲量,尋求業務增量。就在不久前,上海水產集團首度入選2024中華老字號名錄,品牌化發展再獲助力。
“作為光明食品集團旗下唯一從事海洋食品產業的成員企業,我們將聚焦海洋食品全產業鏈經營,鞏固在國內遠洋漁業行業的領先地位,以更好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新需求。”王海峰表示,加快高蛋白海洋食品全球產業布局,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食品產業集團,正是水產集團產業攀升的戰略目標。(記者 束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