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園林遺產與當代生活美學”學術對談在滬舉行

2024年11月19日16:41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園林博物館在上海還是個空白

海派園林有獨特的美學特點和強烈的社會變遷特征,值得梳理呈現

《黑神話:悟空》成為今年的文化遺產年度熱詞,“園林遺產”何時能成為文化遺產熱詞?日前在古猗園舉行的“園林遺產與當代生活美學”學術對談暨園林文創展上,上海大學特聘教授、上海大學圖書館館長潘守永的發問引起不少人思考。

上海擁有豐富的園林文化遺產,具有海納百川的特征,但目前園林博物館在上海博物館界還是空白。專家在會上呼吁,上海應建立自己的園林博物館,多樣性、交融性、創新性、國際性園林是建立上海園林博物館的基礎和價值。

舉辦跨界園林學術對談的空間位於古猗園“道德講堂”,也就是春藻堂內,環境古雅清幽,桌上擺著菊花盆景,門外能看到現代的小區居民樓,好像穿過院牆就可以進入市井煙火。

園林遺產看似離生活很遠,其實不過“一牆之隔”。這也正如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教授韓鋒、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風景園林教授居閱時等對談嘉賓所言,遺產要和生活結合在一起,讓園林遺產走進當代生活。韓鋒認為,中國園林建構了中國人的文化與身份認同。她倡議大家學會賞析與享用瑰麗的園林遺產,提升個人的生活審美能力。居閱時還向現場觀眾分享了如何自己布置園林的小妙招,買個石筍、幾塊太湖石,弄一點竹子,花費成本不高,就可以在自家院子裡復刻經典園林的角落。

“在古猗園裡可以看到很多國家級非遺,比如江南盆景栽培、絲竹、小籠包等等,這個物質空間裡體現出的衣、食、住、行相關非遺項目已經不勝枚舉。”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非遺理論與應用創新基地負責人方雲認為,“生活審美化,審美生活化”,園林審美的復興與中式生活的回歸,是東方哲思和精神氣質的集中體現,它倡導了雅致生活之風,塑造了都市生活新風尚。

居閱時呼吁建立上海園林博物館,引起學者的共識。“我們了解一個城市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博物館,博物館不嫌多,在上海,園林博物館還是一個空白。當下北京、蘇州都有園林博物館,海派園林有著獨特的美學特點和強烈的社會變遷特征,值得用博物館的方式梳理呈現。希望社會各個層面能夠一起努力來完成這件事情。”

本報記者 鐘菡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