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線上線下超千萬人次 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閉幕
人民網上海11月18日電 11月17日晚,隨著指揮圖岡·索契耶夫的執棒,慕尼黑愛樂樂團在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為觀眾獻上一場精彩的音樂盛宴,這也標志著為期一個月的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正式落下帷幕。
本屆國際藝術節吸引了近80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7個省市自治區1.6余萬名藝術工作者相約黃浦江畔,共開展了370余項、1600余場高品質、高流量、高能級演出展覽活動,線上線下超千萬人次參與。
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閉幕演出。董天曄攝
名團名家紛至沓來,首演首展創新高
繼上半年柏林愛樂樂團駐演上海后,維也納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等古典樂世界級名團紛至沓來,它們不僅奉上了最拿手的壓箱底曲目,還紛紛合作王羽佳、張昊辰等中國觀眾熱愛的藝術家﹔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和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雙星閃耀,蒙特卡洛芭蕾舞團、艾夫曼芭蕾舞團、古巴國家芭蕾舞團也加入豪華陣容,在申城掀起芭蕾旋風﹔《對話透納:崇高的回響》《另辟前衛:攝影1970——2000》等國際特展,讓藝術愛好者們足不出“滬”就能感受世界級畫家、影像藝術家的風採。此外,指揮家瓦萊裡·捷杰耶夫,鋼琴家瑪塔·阿格裡奇、亞歷山大·康托洛夫,小提琴家雷諾·卡普鬆、莎拉·張,舞蹈名家羅伯托·波雷、伊戈爾·茨維爾科等也紛紛來滬獻上精彩演出,
繼上世紀60年代、1988年、2012年之后,北京人藝開啟了團史第四次大規模赴滬,內容之豐富更是刷新歷史——以“‘京’彩人藝”為主題,以《茶館》《正紅旗下》等5部大戲為骨架,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充分展示了北京人藝“戲比天大”的精神內核﹔上海戲劇界則以“海派風華”為主題,同樣拿出《繁花》《長恨歌》等4部備受好評的經典海派作品呼應來訪友團﹔德國邵賓納劇院、波蘭“山羊之歌”劇團以及陝西人藝等國內外知名劇團,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等梨園大團,上海歌舞團、 北京歌劇舞劇院等知名院團,潘玉良、賀慕群、劉海粟等名家個展,頗具社會關注度和業界影響力的ATR021等藝術博覽會共同點亮申城舞台和文博場館。此外,各種特別策劃也紛紛亮相: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藝術節承辦了“與時代同行 與人民同心”——上海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舞台藝術作品展演,雲集上海各大院團佳作的活動﹔今年是梅蘭芳誕辰130周年、程硯秋誕辰120周年,風格各異的戲曲作品展現了優秀傳統劇種在新時代的發展。
據介紹,本屆藝術節在主板演出首演比例超90%、首展比例達85%的傲人成績簿上,還開創新地推出了全新的名團合作模式:柏林愛樂和北京人藝的“上海駐演”模式,讓“上海主場”聲名遠揚。倫敦交響樂團、蒙特卡羅芭蕾舞團、德國邵賓納劇院等名團,都紛紛將中國乃至亞洲的“唯一一站”或中國巡演“第一站”放在了上海,也讓上海“全球藝場”的金字招牌更加閃亮。藝術節今年依托大數據作出的觀眾畫像也証實了這一點,極具獨家性的“上海駐演”和“唯一一站”,吸引了約24%的外省市觀眾、約8%境外觀眾來滬。
行業集聚效應放大,創新創作“競技場”
目前,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平台已被中外文化演藝產業的從業者公認為中外文明的“互鑒地”。國際演藝大會參會嘉賓無論是國別的維度,還是從機構數量、含金量,都充分証明了藝術節的行業集聚效應進一步放大——4天的時間共吸引了來自51個國家和地區的500余家專業機構及2000余名業界嘉賓參與﹔促成合作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國際演藝大會開幕當天,包括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與國際演藝協會(ISPA)共建服務演藝行業世界級平台的合作協議在內,13項重磅合作協議被簽署,會期內共達成了近600項初步合作意向,整體規模再創新高﹔平台展示的效果進一步提升,現場推介演出包括《千裡走單騎》在內的共8台精彩劇目經遴選入圍,視頻推介會集中展示了8個“引進來”和8個“走出去”項目,包括現代舞藝術家謝欣作品在內的眾多節目,收獲不少買家關注。
集聚效應也讓藝術節成為行業“產學研一體化”的極佳平台。國際對話舉辦了9場專業對話,聚焦國際演藝市場新趨勢、新熱點,彰顯了藝術節在全球藝場的行業凝聚力、創新力、引領力。藝術節期間舉辦的第四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年會,更是體現了全球藝術界人士加強交流與合作的迫切期待,在來自白俄羅斯、北馬其頓、墨西哥以及中國的6家機構今年新加入后,聯盟目前已有來自51個國家和地區的186家成員機構,“朋友圈”不斷擴大。
同時,藝術節也已成傳統文化創新創作的“競技場”。本屆藝術節的開幕式大戲,是上海歌舞團傾力打造的“新國風”舞劇《李清照》,全劇的場景新意十足,數百米幕布如卷軸般滾動,展現文人生活的同時也鋪陳出一幅宋代美學畫卷﹔胡沈員工作室制作的舞劇《敦煌歸來》、中國煤礦文工團的肢體戲劇《俑立千年》,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激發時代的共情與共鳴﹔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的昆劇《詩宴·唐才子傳》用現代編劇手法和傳統昆劇折子戲的結合形式,將唐朝大詩人的生平逸聞變成了一出當代意味十足的視聽盛宴。
本屆藝術節的重磅演出之一話劇《生命冊》,是繼《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之后,陝西人藝又一厚重的嚴肅文學改編作品。這部現實題材作品用超5個小時的時長,全景式地再現了過去半個世紀中原大地上的時代變遷。由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創作演出的原創音樂劇《逐夢》、中國煤礦文工團的原創話劇《溫暖的味道》、北京歌劇舞劇院的最新舞劇《破冰》,分別聚焦高鐵研發、鄉村振興和禁毒民警題材,用創新性的創作思路和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讓主旋律題材講述有了新樣本。
本屆藝術節“藝術天空”十周年·文旅融合特別呈現“非凡貝多芬——許忠和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節日樂團演繹貝多芬交響樂全集”,創下了國內首次在一天之內馬拉鬆式演完全套9部貝多芬交響樂的戶外景觀演出記錄,成為海內外熱議的新話題﹔在藝術節幾個“專業展演板塊”內舉辦的賽事,包括第十三屆上海國際魔術周的比賽板塊、第八屆上海國際木偶藝術周的國際木偶展評、2024上海國際數字音樂周的“音創杯”全球游戲音樂作曲大賽,都將原創和創新、創意作為核心評判標准,推動著相關藝術形式的持續繁榮。
藝術節通過“扶青計劃”這樣的培養扶持機制,鏈接當下的年輕人和新潮流,既“共同回望來時的路,也共同遙望未來的方向”。成熟的演員金世佳、舞者敖定雯,紛紛轉型幕后創作,分別推出話劇《嘗試集》(2.0)和現代芭蕾《玉簪記》,包括這2部在內,“扶青計劃”今年共推出9部舞台藝術作品、2個視覺藝術項目和“一帶一路”主題展演,《人格畫廊PERSONALLERY 3.0》等作品還走進商圈以及上生新所、今潮8弄等熱門的時尚文化新地標,打破新潮藝術和現實生活的壁壘。數字音樂周這樣聚焦潮流文化的藝術節“新成員”,也在衡復風貌保護區、勝利電影院等網紅地標分別上演沉浸式聲音交互作品《梧桐影韻——上海城市音樂文化的聲影回憶》《來自地球的鋼琴詩——宋思衡多媒體沉浸式音樂會》等,給市民和觀眾提供了潮流感、年輕態的藝術新體驗。
化身藝術大舞台,營造“全城有藝”
本屆藝術節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助力全市化身藝術大舞台,讓上海市民和海內外游客在劇場內外、街頭巷尾隨處都能沉浸式感受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遇見美、感知美。借助“藝術天空”的觸角,今年藝術節的優秀節目實現了中心城區和五個新城的全覆蓋,同時因地制宜,將豐富多元的節目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城市人文新景觀——在登台市中心的城市草坪音樂廣場奏響《上海灘》前,香港弦樂團的音樂家們在黑石公寓來了一段《繁花》金曲串燒﹔在游人如織的新天地,藝術節特別打造的“新天地藝游季·戶外沉浸式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吸引了無數人舉起手機記錄美好瞬間﹔在嘉定、青浦、鬆江、奉賢、金山等新城和臨港新片區,既有主城“零時差”平移而至的名家名團,亦有為當地觀眾量身定制的節目,放大了當地的人文效應。
包括北京人藝在內的眾多名團來滬,都在演出之外,下社區、跑校園。北京人藝著名演員、71歲的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以及其他老戲骨們,在滬期間白天去復旦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上音歌劇院“上課”,與學生和戲劇愛好者交流切磋。在交通銀行前灘31演藝中心,學生們可以與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同台演繹《舞姬》﹔在上海音樂廳,近100名樂迷與“山羊之歌”劇團導演格熱戈日·布拉爾等名家在“約課有意思”碰面,親身體驗劇團的戲劇、肢體、聲樂等表演方法,感受戲劇的無限魅力﹔在臨港演藝中心,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王勇博士作客劇院的“社會大美育”教育品牌“聆海藝課”,特意為莎拉·張小提琴獨奏音樂會做導賞等。
今年藝術節聯手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與“英雄聯盟”共同推出“愛藝術”關注殘障人士公益項目,通過16場活動讓“有愛無礙”成為常態。公益惠民是藝術節長久以來的重要標簽,今年藝術節也創新惠民形式,與“2024秋約魔都美術季”攜手,優惠票首次推出4組主題演展聯票﹔積極整合社會資源,與支付寶合作推出出行紅包、消費券等,帶動周邊餐飲、交通、住宿﹔與年輕人活躍的線上社交平台小紅書聯手,通過種草分享,將線下精彩紛呈的演出和活動與線上資源打通,營造了一個全城有藝的熱烈氛圍。最值得一提的是,藝術節正在探索運作新機制——通過成立藝術節藝術時尚專項基金,打造“重大節展+基金”運作模式,為藝術節注入源頭活水,提供行穩致遠的支撐力﹔聯動多家企業等社會重要力量,形成“全社會辦節”的新思路,讓引進劇目更為重磅優質、惠民力度更加廣泛、運行機制更加長效。
上海是演出重鎮,全年大戲不斷,但國際藝術節平台的集聚效應不可或缺。正因為有藝術節的“高光”,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氣質、文化IP才愈加凸顯,藝術全產業鏈的脈絡才更加清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