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涇”探路高效鏈接科創主體 創新鏈向兩端延伸
讓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離產業更近,讓更多高成長性企業脫穎而出
“漕河涇”探路高效鏈接科創主體
今年以來,漕河涇開發區發生35起融資,披露融資金額52.785億元,超過去年整年,平均單筆融資金額超越前3年
近期,一組數據引起了不少產業園區的關注。2024年至今,漕河涇開發區發生了35起融資,披露融資金額52.785億元,平均單筆融資金額約1.5億元。今年披露融資金額超2023年整年,且平均單筆融資金額超越了前3年。
這樣的吸金能力,在上海產業園區中排名前列。觀察這些融資可以發現,與其說是園區企業實力“硬”,不如說他們生產力“新”——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高科技行業在其中佔了大頭。這說明,漕河涇開發區中最活躍的主體,仍然來自科創領域。
創新鏈向兩端延伸
這是漕河涇希望看到的事情。在上海市漕河涇開發區總公司黨委書記顧倫看來,今天漕河涇繼續向前的推進器,應該是科創,也隻能是科創。“以往蓋蓋房子,做做物業,就能做好園區招商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數據的背后,是漕河涇的一些新嘗試。推動園區創新鏈向兩端延伸,構筑有組織的科創生態……這些探索看似和傳統產業園區服務不大相關,但其實是布局新質生產力的一盤大棋。
他們正在把漕河涇作為一個點,去高效鏈接所有的科創主體。
向前,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頂尖科學家團隊,讓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離產業更近。
向后,聚焦成果轉化孵化,提供孵化器、服務平台、應用場景、基金矩陣等全周期服務,讓更多高成長性企業脫穎而出。
而這一切歸根到底,都是構建以“人”為核心的網絡。“以往產業園區擅長的是服務企業家,現在我們要開始學會尋找、鏈接和服務科學家。”顧倫說。
聚焦成果轉化孵化
在前端,漕河涇開發區總公司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三方共建了上海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
項目不問出處、項目不問階段,但必須要有顛覆性。在項目評審機制上,在重要技術方向遴選若干名優秀科學家組成“專業組”,作為“學術外腦”發現、論証項目﹔同時增加科技領軍企業、代表性用戶及著名投資人等組成“領域組”,作為“行業外腦”提出技術需求,對項目全生命周期給予系統咨詢指導。
這樣篩選出的項目,可以直接向科技部推薦項目並申請經費支持,同時輔以“國家顛覆性技術專項+市場化基金”加速成果轉化,並推動項目落地上海。
截至目前,中心已納入科技部顛覆性項目候選庫21項,獲預立項18項,其中10項為本土培育項目,包括納米難溶藥物遞送技術、下一代集成電路二維材料大尺寸生長裝備等一批硬核項目。
在后端,聚焦成果轉化孵化,漕河涇把目光鎖定了“校友網絡”。
近水樓台的上海交大,自然是挖掘的對象。漕河涇與上海交大3A校友會平台(上海交大“APEX實驗室、ACM班、ACM競賽隊”校友會),共同打造3A全球校友中心。
依托這個高質量的科創網絡,漕河涇將引入全球3A校友及優質項目來上海創業和發展,同時為項目落地提供跨境服務、場景共創、生態融合等園區全生命周期全要素配套支持。即將籌備設立的校友創投基金,將結合漕河涇平台的投融資效能,實現“人才鏈”和“金融鏈”融合鏈接。
網羅全球科創人才
網羅全球科創人才,是一個更高的目標。漕河涇借鑒硅谷Y Combinator孵化模式,即“基金+孵化+創業社群”,成立了奇績創壇上海校友中心這一大模型算力聚合孵化器。這一中心主要圍繞頂尖科學家的“朋友圈”,精准網羅全球大模型賽道最前沿的人才、項目、信息資源。比如,與麻省理工、斯坦福、伯克利等建立“信號—社區—機會”前沿人才合作體系。
目前,孵化器一期已經滿租,運營至今落地大模型相關企業31家,25家進入產品驗証階段,納入投資對接項目10個,4位人才獲批市白玉蘭創新人才。在孵項目基流科技、超越對稱估值超10億元,基流科技收入過億元,北湖冰矽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今年以來,漕河涇還積極導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點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學院、臨港國家實驗室漕河涇轉化中心、滬港科創生態圈等重大科創項目﹔協同上海市科創策源布局,人形機器人創新孵化中心、漕河涇—羅克韋爾淨零智造中心等陸續落地……
在產業園區行業亟待變革的當下,誰掌握了科創策源的能力,誰就掌握了未來園區競爭的密碼。現在看來,漕河涇已經先行一步。(記者 張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