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小而美、小而精 上海崇明提高鄉村學校辦學品質

2024年09月10日09:22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崇明提高鄉村學校辦學品質,小學校“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優”

把“小規模學校”辦出個性辦出特色

新學期,位於崇明島西部的三所學校建設中學、三星中學和廟鎮學校設計了同一主題的“開學第一課”,一起迎接新學期的到來。從這個學期開始,這三所學校抱團成立了全新的崇西教育集團——從今往后,這三所學校將成為“自家兄弟”,不僅一起舉辦藝術節、體育節等大型活動,還將統籌支援缺口教師、共同進行各學科教研。

這是崇明區小規模學校辦學的一次大膽改革嘗試。目前,崇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共有49所。和建設中學、三星中學一樣,200名學生以下規模的學校有14所,約佔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總數的29%,主要分布在崇明島中西部的農村地區。

由於產業調整、人口導出等原因,島上的“小規模學校”日漸增多。雖然這些年來,這些學校遇到了一系列困難,但它們卻也在教學改革、師資培育、特色課程和學生發展上尋找到了富有個性的特色之路,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共享”到共育提高師資水平

最突出的挑戰來自師資。不少學校校長坦言,學校缺少音樂、體育等小學科的教師,但由於班級少,配了老師工作量不滿,不配老師這門課就開不起來。

教師結構性缺編的難題,困擾著不少小規模學校。

為了配足配齊每門學科教師,保障學校的正常教學運轉,在崇明區委編辦的支持下,在“生師比”的基礎上結合“班師比”,給予足夠的師資保障。此外,共享教師計劃也同時展開:幾所小規模學校共享師資,一位老師在幾所學校之間“走校”上課,這樣既保証了學校有老師上課,又確保了老師一周的工作量。此外,崇明區還不斷完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加大對鄉村教師職稱優先評定、經濟補助等方面的支持,鼓勵鄉村教師安心教學。

不但要有,更要“優”。在共享的基礎上,“共育”也在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崇西教育集團的成立,就是一次全新的嘗試。通過常設管理團隊,集團內的成員校在所屬學區牽頭校的帶領下,構建緊密型學區聯合教研體系和“區域—學區—學校”三級教研工作體系,形成“備、教、學、練、評、研、訓”一體化格局。集團每個月開展成員校工作交流評估會,形成在協同中競爭,在競爭中進步的良性機制。

“我們從‘客氣的兄弟’變成了‘抱團取暖的兄弟’,從單打獨斗到共同進步,”崇西教育集團校長劉金華說,“我們不僅統籌促進集團內的師資流動,更要全盤提升三所學校師資的專業水准。”他介紹說,集團內的建設中學和三星中學都有正高級的教師,他們將在未來帶領集團內青年教師進行教研,緊密型集團模式提升的是三所學校、一個整體的師資水平。

教室搬走講台關注學生個性

上個學期開學,建設中學的學生突然發現:教室裡的講台不見了,上課也不再只是“你講我聽”了。

原來,寒假裡學校對教室進行了重新構建:搬走了講台,還在左右兩面牆安上了兩塊電子屏,並把學生的課桌圍在一起——課堂悄然發生了改變:沒有了講台,老師們的教案無處安放,這就對備課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了講台,老師們開始融入學生,深度參與到孩子們的學習中去,有更多的機會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四面牆三面電子屏,學生們的學習方式也悄然發生了改變:在小班化的教學中,他們不再需要正襟危坐,小組交流學習成了常態。

最初,這樣的轉變讓老師們不太習慣,但他們漸漸發現,自己和孩子們更親近了,師生互動也變得更多了,課堂效率有了顯著的提高。這些改變,恰恰是小規模學校、小班額班級才能實現的。

擔任小規模學校校長多年,讓劉金華在解決學校種種困難和問題時“另辟蹊徑”,反而在“個別化教學”的探索中找到了一條創新之路,讓學校成為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片“試驗田”。

把“小”做出特色,讓“小”發揮聚焦的作用,成為小規模學校的共識。

小班化的現實也撬動著教學和管理方式的改變。由於生源不足,學校的師生比相對較高,不少學校利用這個特點,化劣勢為優勢,率先嘗試了“導師制”,讓全校教師每人和1—3名學生“雙向選擇”結對。導師就像學生的另外一名家長。還有的學校,把班主任的辦公桌安到了教室裡,實行“坐班制”,將更多的時間花在每一個孩子身上。

“一校一品”凸顯辦學特色

越是小,越是能做出特色。幾年前,隨著小規模學校越來越多,崇明的不少“小”學校開始嘗試“個性化學習”的教育改革探索,並把“發展鮮明的學校特色”作為學校發展的方向。

重構校園的空間,著手富有個性的校園文化,充分利用地域的鄉土資源,把課程放到公園裡、田園裡和果園裡,一批“小而優”的學校形成了自己的辦學優勢和育人特色。

三烈中學的校名,是為了紀念島上解放戰爭和抗日戰爭中“一門三烈士”龔兆奇、龔兆林、龔兆智。三烈中學圍繞豎新鎮紅色愛國主義教育紀念點開拓愛國主義教育研學道路,並在此基礎上組織開展“先烈故事我來演”微故事展演活動,沉浸式學習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內涵。

在海洪小學,“小蘆葦”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已成為這所農村校的特色課程:“我是小蘆葦”活動通過對蘆葦的認識,感受生命的力量﹔“我的紅色旅程”讓學生在鄉土廊道文化中感受家鄉的變遷史,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家國情懷﹔“我與生態板塊”活動中,學生在學習空間的探究室、創意廳研究蘆葦保坍、淨化污水的項目化學習……

育才小學的管樂已經成為這所學校的名片:學校開設的管樂藝術特色教育從島內享有盛譽,到市內嶄露頭角。管樂教育不僅教會了孩子們音樂知識與演奏技能,還成為學校身心、品行、智能發展的引領課程。以“用藝術點亮孩子的人生路”為抓手,育才小學走出了一條農村小規模學校藝術化特色、個性化發展之路。

“對於小規模學校,我們不能簡單地一撤了之,而是要兼顧老百姓‘就近入學’和‘家門口有好學校’的需求,創新改革辦學的方法。”崇明區教育局局長黃宗逵說,這幾年,崇明通過各項保障措施和改革舉措,力爭提高這些小規模鄉村學校的辦學品質,讓這些小學校變得“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優”,真正成為老百姓信得過的好學校。(記者 龔潔芸)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