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剪一幅“雙喜”,討一個口彩!

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而在上海,剪紙又叫剪“花樣”,老一輩手藝人為了生意興隆,討個好彩頭,邊剪還會邊即興唱歌,是為“上海花樣經”。
近日,剪紙走進了社區。長海路街道文化佳園社區睦鄰中心舉辦了一場非遺剪紙派對,邀請社區剪紙達人張民生來到現場,大展身手,帶著社區孩子們走進剪紙的世界。
“先將紙張對折,再對折,注意剪刀下刀時,手要穩,氣要平……”活動現場,張老師以“雙喜”、花朵兩種剪紙圖樣為例,一邊手動展示,一邊口中講解,將剪紙的奧秘慢慢揭露。
其中,“雙喜”圖樣尤其受到孩子們歡迎。在老師的引導下,大家將正方形紅紙折疊四分,手動繪制“喜”字圖形,再按照紋路剪裁,看起來困難,實則有了方法后,成功率很高。
張老師曾師從“上海花樣經”非遺傳承人鄭樹林。活動中,他告訴大家,剪紙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內涵的民間藝術形式,其圖樣、技巧展現出民間藝術的演變與傳承。剪紙有陰陽、虛實、明暗、主次,平日裡大家需要細心觀察身邊景物,下刀前要多加揣摩,心中有數,下刀后則要保持耐心,穩住手勢。
在剪紙過程中,孩子們自己動手,小心翼翼地折紙、剪紙,不懂的地方邊剪邊問,由老師手把手教學。雖然有的成品形似“小怪獸”,但現場的歡樂氣氛和新奇體驗已經讓許多親子家庭感到驚喜。“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剪紙,以前隻看到過成品。沒想到剪紙這麼有趣,而且有的圖形剪起來並不難!”有小朋友興奮地表示。
此外,張老師還向小朋友們展示了自己經年累月的剪紙作品,並為每個小朋友剪出了象征他們所屬生肖的剪紙作品,作為禮物送給大家。“孩子非常高興,也非常喜歡。他說,要把作品帶回家放在床頭,每天一起睡覺。”有家長表示,“這次活動對我們來說非常有意義,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也開闊一下他們的眼界。小孩子多接觸一些傳統文化總是好的。”
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剪紙教學的形式,將中華傳統文化帶進社區,帶到親子家庭身邊,完成文化配送的“最后一公裡”,不僅為孩子們帶來了一段快樂的時光,更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