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對對碰"銷售模式走紅 警惕未成年人沉迷

“對對碰”走紅,警惕未成年人沉迷
直播間新銷售模式火爆,產品多為“三無”,“未成年人禁止下單”效果無法驗証
上海辟謠平台
隨著奧運冠軍全紅嬋在網絡直播間實名下單,五顏六色的小烏龜玩具迅速走紅。不少網友跟風加入,在社交媒體平台晒出自己收集的大量烏龜玩具。記者發現,很多都是通過網絡直播間一種名叫“烏龜對對碰”的銷售方式購買。但上海辟謠平台調查發現,由於缺乏監管,這一新生事物的弊端也逐漸顯現。
玩法:多個“盲盒”配對
“烏龜對對碰”的玩法並不復雜。不同顏色的小烏龜玩具被包裝成盲盒,消費者根據主播設置的“單次下單購買若干隻小烏龜”等規則消費。消費者購買后,可以確定一個“許願色”(有時也叫“幸運色”)。接著,主播在直播間現場拆包,如果拆出的小烏龜玩具顏色與“許願色”一致,這時主播會說“歐中”,然后多送消費者一包盲盒﹔如果拆出相同顏色的小烏龜玩具,則意味著“對對碰”成功,同樣多送一包。
拆包時,主播會將小烏龜玩具按照“九宮格”或其他樣式擺放,並設置同種顏色“三連”等獎勵規則,如果拆出的小烏龜玩具符合規則,主播繼續送盲盒,不斷地拆,所有拆出的小烏龜玩具歸消費者所有。
在大部分直播間裡,小烏龜玩具有10種顏色,同樣一次購買8隻小烏龜玩具,有的消費者靠“歐中”和“對對碰”可以得到28隻玩具,但也有消費者運氣欠佳,隻得到12隻。
不難發現,“烏龜對對碰”有盲盒的神秘感,拆包過程有互動性,最終結果又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這一玩法亮相后,吸引了不少網友。記者連日來蹲守多個直播間發現,即便在深夜時分,很多直播間的觀看人數仍在2萬左右,下單拆包的消費者絡繹不絕。
實物:“三無產品”沒包裝
記者也買了20多隻小烏龜玩具,收到后發現質量堪憂。由於已在直播間被拆包,送來的小烏龜玩具沒有任何包裝,快遞盒上也沒有生產信息,屬於“三無產品”。而從直播間的視頻來看,拆下來的包裝上同樣沒有生產信息。
小烏龜玩具有不同規格,最小的隻有指甲蓋大小,大的約佔半個手掌。專業人士指出,我國針對14周歲以下兒童使用的玩具,有強制性國家標准要求,即GB 6675—2014系列,包括基本規范、機械與物理性能、易燃性能、特定元素的遷移等﹔此外,主要材質為塑膠或金屬的玩具,以及帶電的玩具,需要經過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証(即俗稱的“3C認証”)才可以上市銷售,該類別產品的包裝標識上需要有3C的標志。
然而,小烏龜玩具並沒有3C認証。記者向電商平台多家銷售商家詢問,對方隻表示“正規生產”,卻無法提供“3C認証”等材料。有的商家還特別強調,小烏龜玩具用的是“環保塑料”“無毒無害”,卻都沒有對應的証明材料。
問題:直播間如何防沉迷?
這種銷售模式正擴展到其他品類的商品。在很多直播間裡,圓珠筆、筆記本、橡皮、紙巾、濕巾等商品都開始採用“對對碰”的銷售模式。
可見,除了安全隱患,“烏龜對對碰”的走紅還暴露了兩個問題:
其一,國家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盲盒類產品,但直播間如何落實?
“對對碰”的不確定性結果與盲盒這一銷售形式密切相關。不論是“烏龜對對碰”還是其余商品“對對碰”,相關直播間無一例外地張貼著“未成年人禁止下單”的告示。然而,當記者嘗試下單時,沒有任何環節確認下單者是否是未成年人。
其二,如何為直播間設置防沉迷機制?
不論是新流行的“對對碰”,還是已經問世一段時間的“拆拆樂”,都吸引大量網民長時間觀看,但目前各平台對網民在直播間的停留時間、下單數量等,沒有任何限制,隻有“未成年人需在家長陪同下觀看”的提示。效果如何,無法驗証。
上海普世萬聯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澤若認為,“對對碰”與“拆拆樂”性質類似,都屬於追求娛樂刺激的射幸行為,“無論是什麼玩法,隻要出現了‘以小博大’,都建議設置針對未成年人的‘防沉迷’機制。不妨參考游戲的防沉迷系統,進一步加強對直播營銷的監管﹔還可以合法引用並設置一些數字化手段,有效甄別未成年人的身份。”(記者 任翀 栗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