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三毛流浪記》創作背后有怎樣的趣事?這個講堂讓長寧小囡收獲滿滿

2024年08月01日15:28 |
小字號

閱讀會帶來哪些收獲?閱讀和寫作又應該怎樣結合起來?三毛的漫畫畫的是什麼意思呢?《三毛流浪記》的創作背后有怎樣的趣事?近日,“城市閱讀”未成年人修身勵志系列活動走進江蘇社區、新華社區,讓長寧小囡在講座中傾聽上海文化名人后代、著名學者分享閱讀故事、成長經歷。

在江蘇路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譚旭東為孩子們分享著閱讀“金點子”。“郭沫若的《白鷺》寫得精巧又富有意境,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通過白描的寫法讓朴素深刻的哲理呼之欲出,經典作品的釋放有很多形式,閱讀不同的經典才會發現其各有千秋,閱讀經驗豐富后還會產生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理解力也會提升。”

譚旭東結合經典名家作品向孩子們展示著閱讀世界的精彩,並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對閱讀的感悟,“閱讀的收獲也分三個層次:一是通過閱讀了解到不同的事實和信息,再是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與審美表達,最后是通過閱讀對外界產生了新的認識和感悟,甚至產生表達的沖動……”譚旭東的傾情分享讓在場的小朋友們聽得津津有味,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熱愛閱讀的種子。

“當時有人寄信給我的父親寫道,‘不要讓三毛餓肚子了,這一毛是我的早飯錢,讓三毛吃一頓飽飯吧,他太可憐了!’,字裡行間,足見三毛這一角色已經活在了人們的心間,仿佛他真實存在於世間每個角落,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弦。”在新華路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著名漫畫家、“三毛之父”張樂平的幼子張慰軍,為在場的小聽眾們分享了“三毛”的誕生故事,以及張樂平在家庭教育中的趣事。

三毛,那個以孤獨為伴、頭頂僅余三根標志性毛發、對成人世界充滿困惑與不解的小小身影,在張樂平的筆下栩栩如生,深受男女老少喜愛。張慰軍帶著一幅幅趣味盎然的漫畫,給孩子們講解畫中的內容以及創作背后的故事,不僅讓他們領略了漫畫的魅力,更深入挖掘了作品背后的創作心路與時代印記,使經典的“三毛”形象在新一代青少年的心中生根發芽,成為傳承不息的文化符號。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未成年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進社區,結合《長寧區兒童友好城區建設行動計劃》,長寧區文明辦聯合區文旅局、區教育局,依托長寧區各街道(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學生社區實踐指導站、圖書館,推出長寧區“城市·閱讀”未成年人修身勵志講堂系列活動。活動邀請上海著名作家分享閱讀與成長的經歷,上海文化名人后代和文學研究者分享魯迅、巴金、張樂平等文化大家的閱讀故事,引導廣大青少年在暑假期間以閱讀修身,與文明同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該活動也是區青少年暑期讀書月重點項目之一,由長寧區文化和旅游局執法大隊、長寧區圖書館聯合承辦。

(來源:上海長寧)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