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琵琶三弦上,全本中篇評彈《千裡江山圖》首演

2024年07月12日15:45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全本中篇評彈《千裡江山圖》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

琵琶三弦上,紅色諜戰蕩氣回腸

昨天,全本中篇評彈《千裡江山圖》演出前,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特意囑咐化妝師:“頭發不要吹得太高,三七分發型更符合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人物。”他還要求演繹青年陳千裡的杜辰宗控制體重,“以前評彈演員說得好、唱得好就行,現在觀眾越來越嚴格,他們希望演員一亮相,外表就有代入感”。

千裡江山圖揮就,英雄無名帶笑看。昨天和今天連續兩晚,改編自作家孫甘露同名小說的中篇評彈《千裡江山圖》,在天蟾逸夫舞台完成上下集的全本首演。傳統的“說噱彈唱演”等十八般武藝悉數用上,在琵琶三弦聲中,將一段驚心動魄、蕩氣回腸的隱蔽戰線的故事娓娓道來。

兩晚演繹25萬字小說

《千裡江山圖》講述1932年中國共產黨上海秘密機關遭到嚴重破壞,黨中央決定重建絕密交通線,以陳千裡等為代表的中共地下工作者與敵人展開了一場生死較量。小說問世不久,上海評彈團即開始醞釀排演全本中篇評彈《千裡江山圖》。上集筆墨濃縮在陳千裡、易君年、凌汶三個角色身上,聚焦陳千裡臨危受命奔赴上海,在特務筑起的銅牆鐵壁中智取金條、甄別真假“西施”的傳奇故事﹔下集圍繞“如何救出浩瀚”,講述敵我雙方短兵相接,斗智斗勇。

“《千裡江山圖》上集比之前演出時縮減15分鐘,和下集一樣均為150分鐘左右。”去年11月《千裡江山圖》上集在天蟾逸夫舞台成功上演后,劇組主創趁熱打鐵,一邊對上集的燒腦劇情進行“瘦身”,一邊為下集的抒情戲份作鋪墊。高博文介紹,《千裡江山圖》上集重在鋪陳情節,下集則在“情”上做文章。下集在延續上集“沉浸式”空間營造的基礎上,在舞台調度上引入現代劇場手段,運用“敵我雙時空”“回憶時空”等手法,在加強戲劇張力的同時,讓小說在舞台上呈現得別致、精致,也讓觀眾感受到“紅色特工”完成任務之艱險與不易。高博文表示,小說《千裡江山圖》為評彈提供了扎實基礎,也樹立了品牌,“評彈有講有唱有演,猶如積木可以拆零、整合,是文藝黨課的最好素材,可以進劇場,也可以下社區。北京等全國各地的演出商已紛紛拋出橄欖枝”。

對於這樣一部情節復雜、人物眾多的25萬字小說,如何用兩個晚上的評彈演繹,對劇組演員來說挑戰巨大。經過近一年努力,從劇本改編到導演、主演的二度創作都有了新突破。編劇張裕刪繁就簡,使情節集中、環環相扣。導演王昕軼則在傳承中創新,尊重評彈的藝術特質並加以放大。上海評彈團最強演員陣容匯聚《千裡江山圖》,上集集結高博文、吳新伯、姜嘯博、黃海華、周慧、陸錦花、陸嘉瑋、王承、吳靜慧等知名演員陣容,下集還有朱琳、俞聖琦、侯驍晟、姚依依、杜辰宗等新演員加盟。

唱流派更要塑造角色

在《千裡江山圖》下集的創作動員會上,高博文對劇組演員提出要求:“不隻唱流派,更要塑造角色,讓觀眾聽得過癮、看得感動。”為此,這次創作中特別引入專業唱腔設計,在封閉排練期間,演員們打破門戶之見,除運用蔣調、張調、楊調、薛調、俞調、陳調等多種傳統流派外,還吸收了翔調、尤調和邢晏芝、趙麗芳等多位當代名家的唱腔唱法,為表達人物內心、抒發情感、升華思想推波助瀾。

評彈從書台走向舞台,除了強化舞美視覺、人物演繹與唱腔,導演王昕軼要求演員更有“精密度”,“以前評彈有過場戲,現在的評彈像電影,演員全程不能鬆懈。同一個演員,傳統評彈一場兩段唱,到了《千裡江山圖》,兩晚兩場有十段唱,為了避免雷同的唱腔讓觀眾審美疲勞,必須越發注重挖掘人物內心的表達。”

“憑慧眼,識別人與鬼,具肝膽,熱血洒盡心也甘……”伴隨由趙開生作曲、陶鶯芸演唱的主題曲,天蟾逸夫舞台的大幕緩緩拉開。映襯著“千裡江山”四塊木制屏風以及投射斑駁陸離影像的大屏,暗喻90年前革命先輩躬身入局打破黑暗。評彈《千裡江山圖》在表演樣式上也有所創新。不同於以往評彈演出中一個演員往往要“起”多個角色,這次演員的角色相對固定,而且燈光與上場的走位也更接近戲劇作品,讓原本比較平面的評彈舞台變得更立體。在聽覺上,立體聲效的氛圍感拉滿,讓老聽客們有不一樣的聽書體驗。

“總結上部經驗,完善下部舞美視覺,務求拉開大幕,能把觀眾的心一下揪住。”王昕軼表示,《千裡江山圖》多種流派的彈詞演唱韻味濃郁,講述人、戲中戲、閃回等戲劇甚至影視元素的運用,以及背景、燈光的氛圍營造,又為觀眾帶來了具有時代感的豐富視聽體驗。多媒體投影把觀眾拉回上世紀30年代的情境,營造諜戰戲的氛圍感,也使整個演出“密度”大大增加。正如《千裡江山圖》講述人吳新伯所說:“今朝當我們再一次凝視這一幅幅恢宏的江山圖畫,用各種方式來講述他們的故事,而這一切正是對這些曾付出過鮮血乃至生命的先輩英烈們最好的紀念和致敬。”(記者 諸葛漪)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