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層黨建工作法實錄——
“三高”小區,居民區書記怎麼當?
初夏時節,步入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鎮藿香路居民區下轄的張江湯臣豪園三期,你能看到:上班的白領步履匆匆,不時沖鄰裡點頭招呼﹔退休的老人也步履匆匆,追著蹣跚學步的孩童……位於張江科學城繁華腹地,“高大上”樓盤裡卻不乏鄰裡親情,這是居民對小區的直觀感受。
張江湯臣豪園三期小區。張江鎮供圖
多年來,居民區在黨總支書記張鋒和團隊的帶領下,通過“三重奏”工作法,以黨建引領“指揮”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聯彈協奏”,形成三方之間的良性聯動。“三重奏”怎麼“奏”?一起來看看——
“小區裡這麼多能人,為什麼不為我們所用?”
張江湯臣豪園三期成立於2010年,有小區居民1174戶,人才公寓357戶。居民多為“高知、高智、高質”的“三高”群體,是典型的中高檔商品住宅區。
“我是看著小區建起來的,破土動工時,我在附近居民區擔任書記,從籌備這個小區開始就參與進來,一直擔任居民區書記至今。”十幾年來,張鋒見証了小區的點滴變化。
2016年,小區成立業委會后,開始了黨建引領“三重奏”的機制探索。
“就拿我們業委會團隊來說,非常專業。一位副主任是注冊電氣工程師,負責社區的弱電督導﹔另一位副主任是高級工程師,負責工程督導﹔還有一位委員有國際金融理財師、中級經濟師職稱,負責賬目督導。”介紹起業委會成員,張鋒頗為自豪。
除了業委會,小區還有一支30余人的專家顧問團,有大學教授、企業高管、資深律師等各行各業的精英。
小區“三駕馬車”和顧問團成員上牆展示。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這樣的高檔小區,能人肯定不少,但怎樣才能把他們吸引出來,為社區盡一份力?
“沒什麼捷徑好走,就是溝通,以心換心,多聊嘛!”張鋒爽朗笑道:“有些人最初是拍著桌子進來的,帶著問題來反映,我們一聽,很有想法很有見地,為什麼不為我們所用呢?”
除了“拍桌子”進來的,更有不少成員是被張鋒的誠心打動。
“我是一名大學老師,當初小區居民因為流浪動物問題起了爭執,我在大學裡做過相關課題,就敲開了居委的門。”居民葉老師說,“我來談的時候,沒有任何官方身份,就是一個普通居民,但張書記對我的想法很支持,鼓勵我們開展居民自治,並力邀我加入顧問團,我就來了。”
主動挖掘、被動結識……靠著“溝通”“多聊”,張鋒把“他們”變成“我們”,形成小區治理中一支強有力的力量。
有了團隊,怎麼用?
找個地方讓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公司坐在一起辦公並不難,但想讓他們的心想在一起,勁使在一處,卻並不容易。
如何避免業主上門求助被三方“踢皮球”、讓業主和三方彼此互信?小區裡建立起三方聯席會議制度。
每月召開一次三方聯席會議。藿香路居委供圖
每個月,三方一起接待業主,面對面收集意見、傾聽需求,現場辦公、現場拍板,避免相互推諉和信息不對稱。同時,還依托新媒體平台,作為日常聽取意見和訴求的途徑,用張鋒的話說就是“讓居民少跑一趟路,少走一扇門,少找一個人”。
“平時,鄰裡鄰居的也會找我們反映問題。”葉老師提到,“小區裡年輕人多,有些年輕人有意見不好意思去找居委,就可以找我們。”
多年堅持下來,小區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運行機制。
“像我們業委會,分工很合理,有管工程的、財務的、宣傳的。辦事也有一定之規,比如居民報上來的問題,物業到現場去了解,居委分管工程的委員也要去,物業請維修公司來考察報價,要三方比價,規則很清晰。”分管工程的業委會委員許衛星介紹道。
“有了這支團隊,也不能就高枕無憂了。”張鋒認為,大家加入進來,沒有報酬,全憑一腔熱情,但進來后發現,好多條條框框,想做事也不容易,甚至吃力不討好。“所以我常說,居民有什麼想法,我就是第一道防線,不能讓大家當‘炮灰’。我們有這麼好的資源,一定要守護好,他們才能安心做事。”
“開源節流,必須想辦法為小區賺錢!”
在這個小區,有個延續多年的“KPI”,就是每年要為居民辦10項實事。辦事就要花錢,錢從哪裡來?
“開源、節流。”對此,張鋒言簡意賅。
開源節流,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多方採訪下來,記者發現,這還是一位會“賺錢”的書記!
“最初幾年,由於管理不善,物業費大額虧損,小區資金入不敷出,保潔、保安服務跟不上,影響環境和治安,也影響業主生活質量。這是現實問題,怎麼辦?必須想辦法賺錢。”談及想賺錢的初衷,張鋒毫不諱言。
於是,張鋒帶領團隊決定開源節流,縮減支出,創造軟性收入。
夜晚的照明就是“節流”的切入口。“我們更換了4000個LED燈泡,一年節約用電10萬多度。”
光靠“節流”遠遠不夠,還需要“開源”。張鋒將目光放到了小區電梯間、道閘口的廣告位。“畢竟是高檔小區,招投廣告還是挺吃香的。”事實証明,這番“開源”是成功的,光是電梯間的廣告收益就從一年3.6萬元飆升到21萬元。
“燈箱櫃廣告、快遞櫃廣告,哪怕一年1000塊錢,我也不拒絕,但有個前提,不能損害居民利益。”張鋒說,雖說小區將廣告業務外包給專業公司統一打理,但也要加強把關和審核。
改造后的停車系統。藿香路居委供圖
2017年,小區實行地面車輛道閘改造工程,同時調整停車繳費方案。“這是業委會成立后第一次召開業主大會,超過90%的居民參與表決,同意率超過98%。”張鋒說。
這個數據,得來不易。
“電子停車系統上線前,我梳理了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發給張書記,比如錢怎麼收?錢用到哪裡?這筆錢還涉及繳稅問題等等。有時候發過去都到晚上11點了,張書記永遠都是秒回。”顧問團成員、“掌管”著小區裡500人大群的居民高先生說,張鋒犧牲了很多個人時間來解決小區的問題。
可喜的是,改造后的道閘系統和繳費方案成功為小區增加年收益80萬元。
小區收益上牆展示。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一套“勤儉持家”組合拳下來,短短兩年,小區就打了“翻身仗”,物業管理費從虧損70余萬元到盈利近30萬元,公共收益結余實現翻番。每年多增加的上百萬公共收益,給了小區提升服務、提高品質的底氣。
“實事項目年初定,年末居民要‘閱卷’的!”
居民區黨總支“指揮棒”下的團隊逐漸同頻同心,小區資金池不斷充裕,應該為小區做些什麼呢?
前文中提到,小區有個延續多年的“KPI”,每年要為居民辦10件實事。
最初產生這個想法,是因為有居民反映,小區綠化存在枯萎缺失的問題,影響環境美觀。由此,張鋒覺得,鎮裡每年都有十大民生實事項目,小區裡是不是也可以有?這種定計劃、定目標、定節點的項目安排,可以更好把錢用在刀刃上,居民更有感受度。
那麼,每年的10件民生實事項目是如何產生的呢?
這就要提到文章開頭說的“三重奏”了。具體來說,居委會相當於“鋼琴”,發揮協調功能,確保實事項目有序推進﹔業委會相當於“薩克斯”,突出對民情民意的“收聲”“發聲”特征,奠定群眾基礎﹔物業公司類似於“鼓”,強調服務節奏,提高實施效率。三方聯彈協奏,在各自“音域”發揮最大能效。
歷年完成的實事項目都會上牆展示,新一年的實事項目也會公開征求居民意見。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實事項目年初定,年末居民要‘閱卷’的,可不能耽誤和馬虎!”張鋒說,2017-2023年,7年完成了70 件實事,包括小區門禁系統改造、地下車庫車輛號牌識別、建筑垃圾堆放點改建等。
跟著張鋒在小區裡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偶然間,記者在小區大門附近發現了一棟漂亮的小房子,牆上滿是綠植。“這是24小時花園式垃圾房,承擔著小區65%的垃圾量,是去年的實事項目之一。”張鋒介紹。
改造后的垃圾房。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這麼漂亮的小房子,居然是垃圾房,屬實沒想到!
“居民有空就會送點兒花盆過來,在這裡種種花,這個垃圾房已經成為居民交流的一個場所和景點了。如果不說,誰知道這是一個垃圾房呢!”參與垃圾房改造工作的居民葉老師很是自豪。
“張書記確實有辦法,這樣的環境,才符合我們小區的定位嘛!”社區年輕白領小王點贊道。
相關鏈接>>>專家點評: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在社區治理中的關鍵作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