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強化策源功能 上海科技創新氛圍越來越“燃”

2024年05月23日09:29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砥礪十年,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科創高度、濃度、速度持續提升

上海科技創新氛圍越來越“燃”

正向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目標邁進

10年前的5月23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工作,要求上海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如今,上海已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正在向“著力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這一目標邁進。

回首過去10年,一組組對比數據顯示出上海科技創新的高度、濃度、速度持續提升。展望未來,上海將繼續加快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更大貢獻。

科創高度

強化策源,排名指標不斷攀升

19、12、11、9、8、6、5——這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報告》自2017年發布“全球最佳科技集群”以來,上海歷年的排名變化。在2023年“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榜單上,上海—蘇州位居全球第五。如果將上海單列,則排名全球第六。

上海市知識產權局介紹,科技集群排名主要根據區域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量和SCIE(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論文量佔全球總量的份額。近年來上海名次的穩步提升,源於這兩個指標的增長。特別是PCT國際專利,這個主要反映企業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指標曾經是上海的一塊短板,2014年的申請量為1038件,到2023年年底已升至6185件。

論文方面,上海不僅在數量上持續增加,更是在國際三大頂尖科學期刊上發文數量顯著增長。上海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上海科研人員在《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論文31篇,佔全國17.51%﹔2023年,達到131篇,佔全國26.63%。

這些排名和指標的上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過去10年,上海持續提升科創高度,強化了創新策源功能。在基礎研究領域,上海的經費投入從2013年的54.87億元增至2022年的180.59億元,佔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從7.06%增至9.11%。投入的增加以及科研組織的優化,催生了一系列基礎研究重要成果: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新冠病毒逃逸抗病毒藥物機制……2013—2023年,入選歷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的上海科研成果有20項,佔全國20%。10年間,上海有50個基礎研究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佔全國14.3%,其中一等獎2項。

創新策源功能強化的背后,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功不可沒,為原創研究提供了利器。過去10年,已建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從4個增至15個,設施數量、投資金額和建設進度均全國領先。“十四五”時期,張江布局了五代光源預研等新一批設施項目,將繼續打造以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為核心,生命、能源、海洋等多領域大科學設施高度集聚的創新策源高地。

科創濃度

高質量孵化器“點燃”創業氛圍

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不但要有科創高度,也要有科創濃度。市科委主任駱大進表示,為提升科創濃度,上海正通過構建更加完備的科技金融體系,發現價值、匯聚資源,全力打造各類科創孵化載體,建設高質量孵化器,打造科技創新“核爆點”,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回首過去10年,上海的科創濃度持續上升。以有效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為例,2014年為5433家,2023年已達到2.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的猛增,為科創板上市企業培育提供了沃土。截至今年4月,上海的科創板上市企業共91家,在全國各省區市中排名第二﹔總市值超1.27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創新濃度與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各類科創孵化載體密切相關。據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統計,2014年,全市共有118家科創孵化載體﹔而今,載體數量已超過500家。

2023年6月,《上海市高質量孵化器培育實施方案》發布,提出到2025年,培育不少於20家高質量孵化器,示范帶動不少於200家孵化器實現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轉型升級﹔ 下轉 5版(上接第1版)與高新技術開發區、特色產業園區等聯動發展,孵化培育1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000家高新技術企業、300家瞪羚企業(進入高成長期的中小企業)、10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和一批硬科技企業﹔帶動形成若干孵化集群,打造2—3個千億級產值規模的“科創核爆點”,初步建成全球科技創新企業首選落戶城市。

“2023年,我明顯感受到上海的科技創業氛圍被點燃了。”璞躍中國首席執行官徐潔平感嘆。璞躍這家源自硅谷的孵化器,去年入選了首批高質量孵化器建設名單。展望未來,上海的科創氛圍將越來越“燃”。市科委將聚焦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培育更多的高質量孵化器,並引導它們設立早期孵化基金,推進“投孵聯動”,助力科技小企業加速成長。

科創速度

制度創新加速技術交易和引才

科技創新離不開制度體系的支撐。10年來,上海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先后發布《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科創“22條”)、《關於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見》(科改“25條”)和《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這三個綱領性文件,並出台一系列相關政策,為加快構建適應創新發展規律、科研管理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制度環境進行系統設計,也提供了法治保障。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重點。2017年以來,上海先后推出法規和政策“三部曲”:《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意見》《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充分激發了科研人員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積極性。

“三部曲”的成效,從上海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數據的10年變化可見一斑。2014—2018年,經上海市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認定登記的合同項數都為2萬余項﹔從2019年起,開始超過3萬項,2023年達到50824項。合同總金額也大幅增長,從2014年的667.99億元增至2023年的4850.21億元。

“除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激勵,上海技術合同成交額的增長還與三個因素有關。”市技術市場辦主任周敬分析,一是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了技術交易,特別是生物醫藥產業,上海高校院所和企業的創新技術輸出能力快速提升﹔二是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上海與蘇浙皖之間的技術合作越來越多,技術流動日益頻繁﹔三是國家和上海圍繞技術合同登記出台了稅收優惠政策,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基礎研究合同稅收優惠,激勵高校院所和企業積極登記。2023年,上海技術合同成交額排名全國第二。

科創政策也加速了上海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增長。據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台管理中心統計,2014—2023年,上海高被引科學家入選人數從14人攀升至135人,其中以趙東元、樊春海、賈金鋒、田禾等為代表的交叉學科高被引科學家增長數最為突出,從2014年的9人增至2023年的99人。近年來,在滬兩院院士人數也在增長,2023年共有18位科學家當選兩院院士,創歷年新高。隨著科研環境和創新生態持續優化,上海將吸引、培育出更多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壯大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力量。(記者 俞陶然)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