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再造社會價值 上海舊改地塊開發等待期也"優雅"

2024年05月08日10:53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不是簡單地圍擋板封水泥,而是巧妙利用再造社會價值

開發等待期,舊改地塊也“優雅”

為改善老百姓居住環境,近年來上海中心城區加大舊改力度。居民搬走了,舊改基地“未拆除也未建設”的狀態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對這些特殊的城市空間,如何讓其“優雅”地存在?

把路段熱度保持下來

一般來說,舊改地塊從居民搬遷到開發,再到建設完成,順利的話需要三到五年。如果地塊情況較復雜,開發周期會更長。例如,地塊內有個別居民遲遲不肯搬遷,開發商招商不順利,地塊內有歷史建筑需要評估等。

記者了解到,在一些舊改基地的開發等待期,基層干部巧妙地將其利用起來,而不是簡單地圍擋板、封水泥。

黃浦區淡水路上,石庫門裡弄小區西成裡在2022年完成了舊改征收,外圍門窗的水泥在去年被多彩的牆繪取代。

屬地街道淮海中路街道聘請專業人士,從西成裡的故事中找靈感,設計了一片反映上海裡弄生活的牆繪:裡弄大門上繪上了“油條大餅攤”,穿著圍裙的上海阿姨在攤前忙碌著﹔窗戶畫成了多彩玻璃窗的樣子,“媽媽”“奶奶”正在窗前洗菜、燒菜﹔牆壁上繪上了幾個扎著馬尾辮的小女孩,正在開心地跳皮筋。

這片牆繪的對面是一排沿街小店,有咖啡店、小吃店、花店等,煙火氣十足。一家咖啡店店主告訴記者,西成裡的居民剛搬走時,這段淡水路一下子冷清了下來,店鋪生意淡了很多。去年夏天,街道聯手社區企業小紅書在淡水路上辦了一場“詩歌刷街”商旅文活動,當時很火,讓這段路在社交網絡上有了名氣。后來,西成裡(淡水路段)的外牆被涂上了牆繪,又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來打卡。這條路的熱度就這樣被保持下來了。

淮海中路街道新天地管理辦綜合科副科長邱唯一告訴記者,西成裡被淡水路、自忠路、馬當路包圍著,與新天地的幾座商業體僅一街之隔,路上也有不少沿街小店,節假日游人如織。街道了解到西成裡舊改基地在三五年內不會有太大變化,因此從打造良好營商環境與服務游客的角度出發,於去年對西成裡的外牆進行了更新。

不久前,街道還在區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重新裝修了西成裡舊改基地的一間沿街房屋,打算開設一家小型藝術館,主要服務於游客,講好石庫門的歷史故事。“我們希望通過城市的微更新,實現社區內‘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融合’。”邱唯一說。

舊改基地成睦鄰空間

在楊浦區定海路街道,一處舊改基地被臨時改造后,成為周邊居民的共享空間。

這處舊改基地內隻有兩幢居民樓,佔地面積小,尚沒有合適的新建規劃。因管理空白,這裡一度成了路人隨手丟垃圾的垃圾場。

涼州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燕很想將這塊地方用起來。周邊因城市更新拆除了許多老房,本來嵌在其中的菜場、小賣部、理發店、修鞋鋪等便民店鋪也搬離了。“這塊地方如果能改造成功能復合的睦鄰空間,不僅能解決影響風貌、管理真空等問題,也能讓居民的生活更方便。”張燕說。

去年年中,張燕與居委干部、居民代表、社會組織等就這塊區域如何利用改造,召開了多次討論會。

涼州居民區爭取到了楊浦區和定海路街道的支持,街道將轄區內7個閑置的崗亭調撥到涼州居民區,還聯系了轄區高新技術企業一造科技通過3D打印技術對崗亭進行改造。定海路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肖敏說:“一造科技的老總非常爽快,一聽是為附近鄰居做便民實事,隻收了一折的基本費用。”

改造開始后,基地被拆除了灰色圍擋,刷上了明黃色的新漆,裝上了大門和雨棚。今年元宵節,它以“孚光裡”的新名字亮相。首場活動由定海路街道攜手平涼路第三小學、上師大附屬楊浦濱江實驗小學舉辦,搭建了“家校社”聯動平台。

如今,每周一到周五,孚光裡天天都有活動,場場“爆滿”。活動主題由居民決定,“菜單式”輪轉滿足各類需求﹔活動“主理人”也是居民,沒有額外開銷。

“除了前期改建的一次性投入,孚光裡維持運轉幾乎隻要付基本的水電費,可持續性很強。”肖敏說,孚光裡曾聯合濱江小學組織了一場公益集市,一次籌得2萬余元,夠用很久了。

因地制宜進行價值再造

專家建議,上海有關部門、區和街道應對現存舊改基地進行精細化區別管理,研究階段性利用場景,探索更美好更有效益的模式。

“要對中心城區舊改基地的開發狀況摸清底數,實施區別管理。”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湯惟杰說,對於那些處在市中心核心區、短期內無法啟動開發的舊改地塊,可邀請環境設計、美術等方面專業人士,結合街區特點風貌,美化舊改基地外牆。

上海樂益發展中心創始人曹橗則建議,一些有條件的舊改基地,可因地制宜進行價值再造。市中心人流量大的舊改地塊,可以打造成流量經濟的承載地,緊鄰居民區的地塊可考慮開辟一些公共活動空間等。

專家還建議,鼓勵企業參與舊改基地空間價值再造。今年1月,虹口區乍浦路一處舊改基地被知名導演陳可辛選為拍攝場地,進行改造后,乍浦路一帶再現了老上海風貌,一下子成了旅游打卡地。去年5月,復星集團邀請專業人士在老城廂內方浜中路的舊改基地外牆上彩繪了大量貓咪圖案,再結合街區小品的擺放,打造了“外灘貓街”,也成為網紅打卡地。

湯惟杰認為,一些上海舊改基地留有石庫門文化的印記,受到一些文化類商業類企業的青睞,可鼓勵這些社會力量參與打造,活躍上海的城市氛圍。(記者 唐燁 胡幸陽)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