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奮進新征程 建功引領區

中科新鬆軟件算法部:十年磨劍,年輕團隊“高光”不斷

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
2024年05月01日09:56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這是一支年輕的團隊,一年多前,平均年齡29歲的他們捧回了“上海市工人先鋒號”的榮譽。當時記者採訪時,團隊帶頭人叫李法設,是一名出生於1991年的小伙子,他所帶領的正是中科新鬆有限公司智能機器人軟件算法部。

而今年,這支團隊更上一層樓,將“全國工人先鋒號”的榮譽收入囊中。曾經的帶頭人李法設,也已成長為公司總經理。

對標國際最高水平,深耕協作機器人賽道

2000年,新鬆誕生於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由沈陽自動化所機器人研究開發部的30余名科研人員創建。取名“新鬆”,是為了紀念“中國機器人之父”、沈陽自動化所原所長蔣新鬆。

2014年,作為新鬆機器人的全資子公司,中科新鬆在上海浦東成立,智能機器人軟件算法部則於次年的2015年正式組建。

組建當年,國內首台自主研發的七軸協作機器人就在中科新鬆誕生,標志著中國協作機器人進入國際競爭賽道,同時,中科新鬆也創立了“多可”協作機器人品牌。

十年來,聚焦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軟件算法部大力推進工業機器人技術創新,打破了多項技術瓶頸,突破了眾多西方技術壁壘,DUCO系列機器人產品性能達到甚至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為積極響應《中國智能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規劃的要求,智能機器人軟件算法部不斷創新探索將多學科、多理論深度融合,讓機器人更加柔性化、智能化、易用化,以滿足生產方式轉變的路徑。

此外,團隊還大膽地將互聯網技術引入到機器人中,採用移動、遠程等不同操作方式,實現全終端跨域的交互模式,打破傳統工業機器人的有線示教方式。為了保証交互安全,團隊自主研發了安全控制系統,包含多達16種安全功能,切實保証了人機協作的安全性。

為賦予機器人力覺感知和視覺感知,團隊將傳統的機器人學理論和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讓機器人更加智能化,最終滿足了機器人在不用應用場景的精准控制,機器人柔性化、智能化、易用化等方面實現進一步突破。

舉個例子,2017年,團隊接受央視邀請參加《機智過人》節目錄制,項目主題為“挑戰花式調酒”,也就是讓機器人和花式調酒大師比試誰能夠在規定時間內調制出更多分層雞尾酒。

在央視的舞台上,機器人“多可”露出了它的看家本領,成為全場關注的焦點。“有條不紊”的“多可”以精准的密度測量和穩定的操縱,成功在15分鐘內調制出十層雞尾酒,通過了考驗,打敗了花式調酒大賽冠軍,獲得“機智過人”稱號。

“高光”時刻背后,離不開團隊合作與創新

軟件算法部是伴隨著協作機器人一起成長的年輕團隊。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在一次次砥礪前行中,都在不斷書寫著一個個朴實無華而又堅韌無比的故事。

如今的團隊帶頭人叫汪宇星,也是一名90后,在軟件算法部磨礪多年,見証了不少團隊自主研發機器人的“高光”時刻。

2019年10月1日,舉世矚目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上,從天安門廣場駛過的各地彩車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現場,中科新鬆研發的協作機器人彈奏鋼琴為舞奏樂,成為了“遼寧號”上實打實的主角明星。

機器人和兩個小朋友默契配合奏響《我和我的祖國》

“當遼寧彩車駛過天安門,看到彩車上機器人和兩個小朋友默契配合,完美奏響《我和我的祖國》時,我們全體成員都興奮不已,甚至熱淚盈眶。”那天,汪宇星和小伙伴們端坐在電視機前,緊張注視著這一幕。

彼時,部門產品負責人孫超就坐在花車裡。盡管時隔五年,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孫超仍記憶猶新。

“當時,我們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孫超說,機器人安裝在花車的一個懸空平台上,而平台正下方就是柴油發電機組。當柴油發電機啟動的時候,所產生的振動經過懸空平台的放大,使得整個平台變成了“地震模擬器”,人站在上面都站不穩,機器人更是會因為這種高頻劇烈振動導致編碼器讀值異常,何況機器人還要進行彈鋼琴的操作,怎麼辦?

恰逢這樣一個盛大的儀式,如果因為機器人無法進行操作而失去展示的機會,那就太遺憾了!

於是,在發現問題的第一時間,團隊即刻組織核心技術人員,分析振動平台的振幅。接著現場討論應對措施,確定了增加減震平台的方案。方案確認后,立刻組織出圖、加工、安裝、測試……大家輪番上陣,晝夜不停,72小時便將難題攻克,將振幅降了下來,保証了花車巡游項目的順利進行。

馬不停蹄。當年11月初,中科新鬆協作機器人亮相第二屆進博會智能及高端裝備展區,向來自全球逾50萬參會者展示自動化技術以及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此后更是成為進博會的常客。

十年磨劍。

在不斷的創新探索和研究中,軟件算法部團隊完成了國內首台打破“機器人牢籠”冗余自由度協作機器人的開發,實現了行業內多個創新與突破。新鬆多可GCR5-910協作機器人獲得了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A級認定﹔雙臂協作機器人獲得第十八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工業設計金獎、中國機器人展“金手指”2017最佳工業機器人獎﹔協作機器人獲得2018年世界機器人大會最具創新產品獎……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上海市工人先鋒號、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等身的背后,是團隊成員通力協作的成果。“團隊很年輕,氣氛民主,遇事群策群力,可能爭得面紅耳赤,但爭吵不傷感情。”汪宇星認為,正是這樣的工作氛圍,調動起了團隊成員的參與感,因為在這個團隊,每個人的意見和建議都不會被忽視。

“創新無止境。”汪宇星表示,軟件人的工作不僅是被動地寫代碼,更要有前瞻性眼光,凡事多想一點,多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將更多不可能變為可能,為推進智造中國貢獻力量。”(圖片由中科新鬆提供)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